“轶”文言文意思
“轶”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轶”字

繁体:简化方式:偏旁类推

拼音:

“轶”字的古汉语解释

1.动词 超车。

【引】超越。《汉书·扬雄传上》:“五帝之遐迹兮,蹑三皇之高踪。”

【又】超群的。《汉书·王褒传》:“因奏褒有材。”

2.动词 通“溢”。水溢出。《汉书·地理志上》:“道沇水,东流为泲,入于河,为荥。”

3.动词 袭击。《左传·隐公九年》:“惧其侵我也。”

4.动词 通“佚”。散失。《史记·管晏列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事。”

5.形容词 通“逸”。隐逸。《后汉书·赵岐传》:“无隐士,无民。”

zhé

名词 通“辙”。车轮轧的痕迹。《史记·文帝本纪》:“结于道。”

dié

副词 通“迭”。交替地;轮流地。《史记·封禅书》:“自五帝以至秦,衰。”

“轶”国语辞典解释

动词
1.超過、超越。《楚辭.屈原.遠遊》「軼迅風於清源兮,從顓頊乎增冰。」 《文選.班固.西都賦》「軼雲雨於太半,虹霓迴帶於棼楣。」

2.突襲、侵略。《左傳.隱公九年》「彼徒我車,懼其侵軼我也。」 晉.杜預.注:「軼,突也。」 南朝宋.顏延之〈陽給事誄〉:「軼我河縣,俘我洛畿。」

形容词
1.散失的。例: 「軼事」「軼聞」「軼詩」

2.安適、逸樂。通「逸」《史記.卷一一二.主父偃傳》「日聞其美,意廣心軼。」

“轶”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夷質切集韻韻會正韻弋質切,𠀤音佚。
說文車相出也。
楚辭·遠遊軼迅風于淸源。
從後出前也。
 又廣韻過也,突也。
後漢·馮衍傳軼范蠡之絕迹。
 又集韻侵軼也。
左傳·隱九年懼其侵軼我也。
 又屈軼,草名。
博物志堯時有草生於庭,佞人至則屈而指之。
 又與逸通。
史記·伯夷傳睹軼詩,可異焉。
 又散軼也。
史記·五帝紀其軼乃時時見于他說。
 又與溢通。
前漢·地理志軼爲滎。
禹貢作溢。
 又廣韻集韻韻會徒結切正韻杜結切,𠀤音絰。義同。
 又與迭通。
史記·封禪書軼興軼廢。
 又集韻正韻𠀤直列切,音徹。與轍通。詳後轍字註。考證:〔楚辭·九歎軼迅風于淸源。〕 謹照原文九歎改遠遊。

“轶”形意通解

略說: 從「」,「」聲。本義是後車超越前車,引申表示超越、超過。

詳解: 從「」,「」聲。本義是後車超越前車。《說文》:「軼,車相出也。从車,失聲。」段玉裁注:「車之後者突出於前也。《玉篇.車部》:「軼,車相過也。」如《左傳.僖公三十二年》:「將有西師過軼我,擊之,必大捷焉。

  「」引申表示超越、超過。《廣雅.釋詁三》:「軼,過也。」如《莊子.徐無鬼》:「超軼絕塵,不知其所。《三國志.吳書.諸葛滕二孫濮陽傳》:「功軼古人,勳超前世。

  「」表示侵襲、突襲。如《左傳.隱公九年》:「彼徒我車,懼其侵軼我也。」杜預注:「軼,突也。《新序.雜事四》:「乃退師以軼晉寇。

  「」通「」。如南朝梁江淹〈齊太祖高皇帝誄〉:「烽車北軼,爟火南盛。」「」表示逃逸。《淮南子.泰族》:「絃有緩急小大然后能成曲,車有勞軼動靜而后能致遠。」「」表示安逸。

  「」通「」,表示散失。如《史記.五帝本紀》:「書缺有閒矣,其軼乃時時見於他說。」司馬貞索隱:「然帝皇遺事散軼,乃時時旁見於他記說,即《帝德》《帝系》等說也。《史記.管晏列傳》:「至其書,世多有之,是以不論,論其軼事。

  「」還通「」,表示更替、輪替。如《史記.封禪書》:「自五帝以至秦,軼興軼衰,名山大川或在諸侯,或在天子,其體損益世殊,不可勝記。

  「」亦同「」,表示車的痕跡。如《戰國策.齊策三》:「車軼之所能至,請掩足下之短者,誦足下之長」高誘注:「軼,轍也。」又表示車道。如《莊子.天地》:「若夫子之言,於帝王之德,猶螳蜋之怒臂以當車軼,則必不勝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