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斫”文言文意思
“斫”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斫”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zhuó

“斫”字的古汉语解释

zhuó

1.动词 砍;削。《冯婉贞》:“冯婉贞挥刀奋,所当无不披靡。”

2.动词 偷袭。《三国志·魏书·傅永传》:“永量吴楚之兵,好以营为事。”

“斫”国语辞典解释

zhuó

动词
1.以刀斧砍削。《說文解字.斤部》「斫,擊也。」 清.段玉裁.注:「擊者,攴也。凡斫木、斫地、斫人,皆曰斫矣。」 《文選.枚乘.七發》「龍門之桐,高百尺而無枝……使琴摯斫斬以為琴。」

2.襲擊。《三國志.卷五五.吳書.甘寧傳》「至二更時,銜枚出斫敵。」

“斫”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之若切集韻韻會職略切,𠀤音灼。
說文擊也。
玉篇
後漢·呂布傳拔戟機。
枚乗·七發使琴摯斬以爲琴。
 又揚子·方言揚越之郊,凡人相侮以爲無知,謂之聑,或謂之
,郗頑直之貌,今關西語亦皆然。
 又姓。
廣韻漢複姓有胥氏,何氏姓苑云:今平陽人。
 又集韻尺約切,音婥。硸,不解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