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文言文意思
“咨”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咨(简繁同形)
拼音:zī
“咨”字的古汉语解释
zī
1.动词 商量;询问。《出师表》:“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2.助词 表叹息。《尚书·尧典》:“帝曰:‘咨,四岳!’”
【咨嗟】叹息;赞叹。
【咨咨】叹息声。
【咨诹】咨询。
“咨”国语辞典解释
zī
动词商量、謀劃。通「諮」 。例: 「咨詢」 、「咨謀」 、「咨商」 。《文選.諸葛亮.出師表》:「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也。」
名词
一種平行機關往來的公文。今僅總統與立法、監察兩院公文往復時使用,其他平行機關則用函。
叹词
表示感嘆的語氣。《書經.堯典》:「浩浩滔天,下民其咨。」 《文選.張衡.思玄賦》:「咨姤嫮之難並兮,想依韓以流亡。」
zī
动词商量、詢問。通「咨」 。例: 「諮詢」 、「諮商」 。《後漢書.卷四四.胡廣傳》:「國有大政,必議之於前訓,諮之於故老。」 三國魏.王粲〈七哀〉詩三首之三:「蓼蟲不知辛,去來勿與諮。」
“咨”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卽夷切集韻津夷切,𠀤音資。說文謀事曰咨。
爾雅·釋詁咨,謀也。
書·舜典咨十有二牧。
傳咨亦謀也。
詩·小雅周爰咨諏。
周語單子儉敬讓咨,以應成德。
又爾雅·釋詁嗟咨,𨲠也。
書·堯典帝曰:咨汝羲暨和。
傳咨,嗟也。
又君牙小民惟曰怨咨。
又揚子·方言忸怩慙歰也,或謂之㗤咨。
又爾雅·釋詁咨,此也。
疏咨與兹同。
又集韻資四切,音恣。歎聲。
易·萃卦齎咨涕洟。
註齎咨,嗟歎之辭。
陸德明·音義咨音諮,又將利反。
“咨”形意通解
略說: 金文、小篆從「口」從「次」,「次」亦是聲符。「次」象人張口說話,是「咨」的初文,本義是商議、謀劃、徵詢意見。後借為歎詞,表示嗟歎聲。詳解: 金文、小篆從「口」從「次」,「次」亦是聲符。「次」象人張口說話,是「咨」的初文,本義是與可靠忠誠的人商議、謀求對策、徵求意見。後借為歎詞,表示嗟歎聲。戰國竹簡「咨」字見於《郭店簡.性自命出》簡62(參潘燈),從「言」,「次」亦聲,「言」、「口」皆表示說話,意近通用。「咨」字後來又疊加意符「言」作「諮」。《說文》:「咨,謀事曰咨。从口,次聲。」段玉裁注:「《左傳》曰:『訪問於善爲咨。』毛傳同。」《爾雅.釋詁》:「咨,謀也。」《左傳.桓公六年》:「紀來咨齊難也。」意謂(齊國想滅紀國,)紀國君主來(魯國向魯君)徵求意見(參王鳳陽)。
金文「咨」用作人名。陳侯因咨戈:「因咨」,「因咨」是齊威王的名字,《史記.田敬仲完世家》寫作「因齊」。「次」聲與「齊」音近可通。如《禮記.祭統》:「以共齊盛」,鄭玄注:「齊,或為粢。」(參何琳儀)
戰國竹簡表示說話、議謀,《郭店簡.性自命出》簡62:「身谷(欲)寈(靜)而毋咨。」意謂身體要希望安靜而不要說話、議謀。又借「䅆」為「咨」,《清華簡三.周公之琴舞》簡13:「䅆(咨)﹗尔多子,𥫦(篤)亓(其)絸(諫)卲(劭)」,「咨」是歎詞,全句意謂啊﹗你們眾卿大夫,誠摯勉力進諫。《書.堯典》:「帝曰:『咨!汝羲暨和。』」意謂帝堯說:「啊﹗你們羲氏與和氏。」孔安國傳:「咨,嗟。」《詩.大雅.蕩》:「文王曰咨﹗咨汝殷商﹗」意謂文王說:「可歎啊﹗可歎你這個商王(紂)﹗」(參馬持盈)
古典小說中「咨」通假為「齜」,《西遊記》第五回:「大聖喝了一口,即咨牙倈嘴道:『不好喫﹗不好喫﹗』」「咨牙倈嘴」即「齜牙咧嘴」,意謂孫悟空喝了一口(椰酒),露牙張嘴(形容難受的樣子),大叫不好吃。
「咨」又是舊時一種同級官員往來的文書,《資治通鑒.後晉高祖天福元年》:「咨於契丹主。」胡三省注:「謀事爲咨。今北人以咨爲重,自行臺、行省移文書於內臺、內省,率謂之咨。」意謂政府的中央機構,朝廷內的部門與出使在外的部門通訊的文書,皆稱為「咨」。
「咨」後來又表示某些國家的元首向國會提出的有關國事的報告。如美國的「國情咨文」(State of the Union address)是美國總統每年行使一次的傳達權;內容廣泛,舉凡內政、外交無所不包,重點是總統要求國會配合的事項(參《國語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