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文言文意思
“滋”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滋”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

“滋”字的古汉语解释

1.名词 液汁。左思《魏都赋》:“墨井盐池,玄素液。”

2.名词 滋味。《后汉书·蔡邕列传》:“含甘吮。”

3.动词 培植。屈原《离骚》:“余既兰之九畹兮。”

【引】滋长。《左传·隐公元年》:“无使蔓。”

4.副词 益;更加。柳宗元《蝜蝂传》:“而贪取甚。”

5.形容词 浊。《左传·哀公八年》:“何故使吾水。”

“滋”国语辞典解释

动词
1.生長、繁殖。例: 「滋生」《呂氏春秋.季夏紀.明理》「草木庳小不滋,五穀萎敗不成。」

2.培植、培養。《楚辭.屈原.離騷》「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

3.引發、惹發。例: 「滋事」《文選.蘇武.詩四首之三》「握手一長歎,淚為生別滋。」

4.潤澤。《文選.謝惠連.擣衣詩》「白露滋園菊,秋風落庭槐。」 唐.李商隱〈潭州〉詩: 「湘淚淺深滋竹色,楚歌重疊怨蘭叢。」

5.補身體。例: 「他身子十分虛弱,須好好滋補一番。」

6.北平方言。指噴射、冒。例: 「管子裂了,直滋水。」

形容词
繁多、茂盛。《文選.潘岳.射雉賦》「靡木不滋,無草不茂。」


副词
更加。《孟子.公孫丑上》「若是,則弟子之惑滋甚。」 《史記.卷一一二.酷吏傳.序》「法令滋章,盜賊多有。」


名词
1.味道、美味。《漢書.卷六〇下.蔡邕傳》「汦汦庶類,含甘吮滋。」 唐.白居易〈效陶潛體詩〉一六首之四:「持玩已可悅,歡嘗有餘滋。」

2.汁液。《文選.揚雄.羽獵賦》「方將上獵三靈之流,下決醴泉之滋。」 《文選.左思.魏都賦》「墨井鹽池,玄滋素液。」

“滋”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子之切集韻韻會津之切正韻津私切,𠀤音兹。水名。
說文水出牛飮山白陘谷。
 又霸水之別名。
水經注霸陵縣霸水,古曰水。
 又蒔也,長也,益也。
書·泰誓樹德務
 又液也。
禮·檀弓必有草木之焉。
 又多也,蕃也。
左傳·僖十五年物生而後有象,象而後有
 又味也。
禮·月令味,無致和。
 又濁也。
左傳·哀八年武城人拘鄫人之漚菅者曰:何故使我水
 又與孳孜通。
 又通作兹。
前漢·五行志賦斂兹重。
 又廣韻疾之切,音慈。水名,出高麗山。
山海經高是之山,水出焉。

“滋”形意通解

略說: 從「」,「」聲。本義是增益。

詳解: 從「」,「」聲。本義是增益。《說文》:「滋,益也。从水,茲聲。」如《國語.越語》:「不亂民功,不逆天時,五穀睦熟,民乃蕃滋。《淮南子.人間》:「聖人敬小慎微,動不失時,百射重戒,禍乃不滋。

  「」也表示生長。《玉篇.水部》:「滋,長也。」如《尚書.泰誓下》:「樹德務滋,除惡務本。《荀子.王制》:「聖主之制也,草木榮華滋碩之時,則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

  「」表示培植、栽種。如《楚辭.離騷》:「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淮南木.主術》:「教民養育六畜,以時種樹,務脩田疇,滋植桑麻,肥墝高下,各因其宜。

  「」表示更加、愈加。如《左傳.昭公六年》:「亂獄滋豐,賄賂並行。《孟子.公孫丑上》:「若是,則弟子之惑滋甚。

  「」表示味道。如《管子.戒》:「滋味動靜,生之養也;好惡、喜怒、哀樂,生之變也。」又表示美味。如《莊子.盜跖》:「且夫聲色滋味權勢之於人,心不待學而樂之。

  「」表示汁液。如《文選.左太沖〈魏都賦〉》:「墨井鹽池,玄滋素液。」又表示潤澤。如《論衡.是應》:「彼露味不甘者,其下時,土地滋潤流濕,萬物洽沾濡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