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兹”文言文意思
“兹”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兹”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

“兹”字的古汉语解释

1.代词 这。《谏太宗十思疏》:“总此十思,宏九德。”

2.名词 年。《吕氏春秋·任地》:“今美禾,来美麦。”

3.名词 现在。《史记·甘茂列传》:“今臣生十二年于矣。”

4.副词 通“滋”。更加。墨子《非攻》:“以亏人愈多,其不仁甚,罪益厚。”

5.连词 于是。《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若可,师有济也;君而继之,无敌矣。”

“兹”国语辞典解释

代词
此。例: 「念茲在茲」《論語.子罕》「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


副词
1.更加。通「滋」《漢書.卷二七.五行志下》「賦斂茲重,而百姓屈竭。」

2.現在。《史記.卷七一.樗里子甘茂傳》「今臣生十二歲於茲矣,君其試臣,何遽叱乎?」

名词
1.年、時。《孟子.滕文公下》「今茲未能,請輕之,以待來年。」 《文選.古詩十九首.生年不滿百》「為樂當及時,何能待來茲。」

2.姓。如春秋時魯國有茲無還。

參見「龜茲」 條。

“兹”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子之切集韻津之切,𠀤音孜。
說文草木多益也。
 又爾雅·釋詁此也。
書·大禹謨念茲在茲。
 又蓐席也。
爾雅·釋器蓐謂之茲。
公羊傳·桓十六年屬負茲舍不卽罪爾。
諸侯有疾稱負茲。
 又史記·周本紀康叔封布茲。
徐廣曰茲,藉草之名。
 又通志·氏族略宋茲成,墊江人。
 又通滋。
前漢·五行志賦歛茲重。
揚子·太𤣥經天不之茲。
 又荀子·正論篇琅玕龍茲。
與髭同。
 又篇海音慈。龜茲,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