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文言文意思
“巴”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巴(简繁同形)
拼音:bā
“巴”字的古汉语解释
bā
1.名词 一种大蛇,篆体巴字似蛇形。《山海经·海内南经》:“巴蛇食泉,三岁而其骨。”
2.名词 古国名。《过秦论》:“西举巴蜀。”
3.动词 热切盼望。《智取生辰纲》:“巴到东京时,我自赏你。”
4.动词 紧贴;靠近。《孙吾空三打白骨精》:“前不巴村,后不靠店。”
“巴”国语辞典解释
bā
名词1.國名。春秋時所建的國家,故城約在今大陸地區四川省東部。
2.量詞。計算大氣壓力的單位。為英語bar的音譯。每平方公尺受力十萬牛噸,即每平方公分受力一百萬達因的壓力稱為「一巴」 ,其千分之一稱為「毫巴」 。也譯作「巴爾」 。
3.姓。如漢代有巴祗。
动词
1.期望、盼望。例: 「巴望」 。元.秦𥳑夫《東堂老》第二折:「凍剌剌窯中巴不到那明,痛親眷敲門都沒個應。」
2.努力營求。《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六:「守了一世書窗,指望巴個出身,多少掙些家私。」
3.接近、貼近。《水滸傳》第三回:「前不巴村,後不巴店。」 《紅樓夢》第九九回:「巴著窗戶眼兒一瞧,原來寶妹妹坐在炕沿上,寶兄弟站在地上。」
<綴>
1.附屬在物體下面、後面的東西。例: 「尾巴」 、「下巴」 。
2.指因乾燥、溼稠凝結成塊的東西。例: 「鍋巴」 、「泥巴」 、「鹽巴」 。
“巴”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伯加切集韻正韻邦加切,𠀤音芭。廣韻巴蜀。
書·牧誓疏巴在蜀之東偏。
三巴記閬苑白水東南流,曲折三迴如巴字,故名三巴。
又玉篇國名。
左傳·桓九年巴子使韓服告于楚。
註巴國,在巴郡江州縣。
又郡名。
前漢·地理志巴郡,秦置,屬益州。
譙周巴記初平六年,趙穎分巴爲二郡,巴郡以墊江爲治,安漢以下爲永寧郡。建安六年,劉綽分巴,以永寧爲巴東郡,墊江爲巴西郡。
又州名。
唐書·地理志山南道有巴州。
又縣名。
唐書·地理志歸州有巴東,壁州有東巴,通州有巴渠,合州有巴川。
又說文蟲也。或曰食象蛇。
山海經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君子服之,無心腹之疾。其爲蛇,靑黃赤黑。一曰黑蛇靑首。
潯江記羿屠巴蛇于洞庭,其骨爲陵,世稱巴陵。
又巴蕉,草名。
司馬相如·子虛賦諸柘巴且。
註且草,一名巴蕉。
又正韻尾也。
又姓。
後漢·黨錮傳巴肅,勃海高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