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文言文意思
“邦”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邦”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bāng

“邦”字的古汉语解释

bāng

1.名词 诸候的封国,泛指国家。《季氏将伐颛臾》:“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2.动词 分封。柳宗元《封建论》:“群后。”(后,即诸侯)

【邦畿】古代指天子直辖地,后泛指国境疆域。《诗经·商颂·玄鸟》:“千里,维民所止。”

【邦君】地方长官,指太守丶刺史等。

【邦彦】国中杰出有才德的人。

“邦”国语辞典解释

bāng

名词
1.古時諸侯的封土,大的稱為「邦」 ,小的稱為「國」《周禮.天官.大宰》「大宰之職,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國。」 漢.鄭玄.注:「大曰邦,小曰國,邦之所居亦曰國。」

2.泛稱國家。例: 「友邦」「鄰邦」「聯邦」「盟邦」「多難興邦」《文選.丘遲.與陳伯之書》「故知霜露所均,不育異類;姬漢舊邦,無所雜種。」

“邦”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博江切集韻韻會悲江切,𠀤音梆。
說文國也。
周禮·天官大宰掌之六典,以佐王治國。
大曰,小曰國。
 又釋名,封也。封有功于是也。
書·蔡仲之命乃命諸王之蔡。
 又姓。
正字通明有嚴。
 又叶卜工切,音崩。
詩·小雅以畜萬,叶上訩。
保其家。叶上同。
 又大雅御于家。叶上恫,凡字𠀤同此音。

“邦”形意通解

略說: 甲骨文從「」從「」,象種樹於田界之上,以為疆界。金文從「」從「」,「」下或從「」。「」的本義是邦國、國家。

詳解: 甲骨文從「」從「」,象種樹於田界之上,以為疆界。字形與《說文》的古文相近,王國維以為古文上部的「」形是「」之譌。金文從「」從「」,「」下或從「」。參見「」、「」。

  「」的本義是邦國、國家。甲骨文用本義,如《合集》846:「鼎(貞):𢎥(勿)𠦪(禱)年于邦土。」「邦土」即「邦社」,意謂邦國的土地之神。

  金文亦用本義,如史牆盤:「匍(撫)有上下,䢔(會)受萬邦。」意謂擁有上天下地和四方萬國。(參裘錫圭)又如盠方彝:「天子不叚不其萬年保我萬邦。

  戰國竹簡也表示邦國,如《郭店簡.老子乙》簡17:「攸(修)之邦,丌(其)惪(德)乃奉(豐)。」意謂推廣至國家,他的德行就會豐盛。傳世本《老子.第五十四章》作「修之於國,其德乃豐」,避漢高祖劉邦名諱改「」為「」。又如《上博竹書二.魯邦大旱》簡1「魯邦大旱」,意謂魯國發生大旱災。

  古「」、「」為一字(王國維),「」也表示分封。如《上博竹書八.成王既邦》簡1「成王既邦周公二年」,「」讀為「」,意謂成王分封周公的第二年。又如《清華簡二.繫年》簡104:「改邦陳、蔡之君,囟(使)各復其邦。」表示改封陳國、蔡國的君主,使他們各自復國。傳世古書中的例子如《墨子.非攻下》:「唐叔與呂尚邦齊、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