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畀”文言文意思
“畀”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畀(简繁同形)
拼音:bì
“畀”字的古汉语解释
bì
动词 予,给与。《三国志·吴书·孙权传》:“先分其田以畀宋人。”
【引】委;委任。《新唐书·王世充传》:“以重官畀李密,使讨贼。”
“畀”国语辞典解释
bì
动词1.賜與、給予。《詩經.小雅.巷伯》:「取彼譖人,投畀豺虎,豺虎不食。」 《左傳.隱公三年》:「王崩,周人將畀虢公政。」
2.酬答。《詩經.鄘風.干旄》:「彼姝者子,何以畀之。」
“畀”康熙字典解释
集韻必至切正韻浦至切,𠀤音比。爾雅·釋詁畀,賜也。
書·洪範不畀洪範九疇。
傳畀,與也。
詩·衞風彼姝者子,何以畀之。
傳畀,予也。
又人名。楚昭王妹季芉,字畀我。見左傳·定四年。
正韻从田从丌,或从廾,誤。
“畀”形意通解
略說: 從矢從◎,象矢上有扁平而長闊之鏃形。本義為扁平的矢鏃。漢以後稱為「錍」。後假借為「畀予」的「畀」。詳解: 甲骨文表示付與,又表示把祭品獻給鬼神。《詩.周頌.豐年》:「為酒為醴,烝畀祖妣。」金文表示付與,永盂:「易(賜)畀師永氒(厥)田」。「賜畀」表示賜予、付與,同義連用。
漢帛書「畀」通作「痹」,《馬王堆.足臂十一脈灸經》:「疾畀(痹)」,表示麻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