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文言文意思
“勃”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勃(简繁同形)
拼音:bó/bèi
“勃”字的古汉语解释
bó
1.形容词 盛;旺盛。《左传·庄公十一年》:“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
2.形容词 猝然变色。
3.名词 粉末,花粉。《齐民要术·饼法》:“干剂于腕上手挽作,勿著勃。”
4.动词 争斗。柳宗元《憎王孙文》:“勃诤号,唶唶强强。”
5.通“渤”。《汉书·武帝纪》:“东临勃海。”
6.通“悖”,乖戾。《淮南子·氾论训》:“为论如此,岂不勃哉。”
【勃谿】争斗,争吵。《庄子·外物》:“室无空虚,则妇姑勃。”
“勃”国语辞典解释
bó
形容词1.繁盛。例: 「蓬勃」 、「生氣勃勃」 。
2.變色。《論語.鄉黨》:「君召使擯,色勃如也。」
名词
衝擊產生的浪花。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江水注》:「灘頭白勃堅相持,倏忽沒淪別無期。」
副词
突然。參見「勃然」 條。
“勃”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韻會正韻蒲沒切集韻薄沒切,𠀤音孛。說文排也。从力,孛聲。
徐曰勃然興起,有所排擠也。
又玉篇卒也。
韻會勃卒,旋放之貌。
又變色貌。
論語色勃如也。
又姓。
韻會梁武帝攺豫章王姓勃氏。
又通作渤。
前漢·地理志薊南通齊趙勃碣之閒。
註師古曰:勃,勃海也。
又韻補叶皮列切,便入聲。
蘇轍·滕王閣詩餘思屬江湖,登臨寄遺堞。驕王應笑滕,狂客亦矜勃。
註王勃,唐人。
“勃”形意通解
略說: 從「力」,「孛」聲。本義是推動。詳解: 從「力」,「孛」聲。本義是推動。《說文》:「勃,排也。从力,孛聲。」段玉裁注:「排者,擠也。今俗語謂以力旋轉曰勃。」
「勃」表示興起、興盛。如《左傳.莊公十一年》:「禹、湯罪己,其興也勃焉。」杜預注:「勃,盛貌。」《淮南子.時則》:「勃勃陽陽,唯德是行,養長化育,萬物蕃昌。」
「勃」也表示突然、猝然。《玉篇.力部》:「勃,卒也。」如《論語.鄉黨》:「君召使擯,色勃如也。」邢昺疏:「色勃如也者,勃然變色也。」《莊子.天地》:「忽然出,勃然動,而萬物從之乎!」
「勃」表示爭鬥。如《莊子.外物》「室無空虛,則婦姑勃谿;心無天遊,則六鑿相攘。」成玄英疏:「勃谿,爭鬭也。」
「勃」還表示粉末。如《齊民要術.餅法》:「乾劑於腕上手挽作,勿著勃。」
「勃」通「悖」,表示乖戾。如《荀子.脩身》:「凡用血氣、志意、知慮,由禮則治達,不由禮則勃亂提僈。」《淮南子.氾論》:「知為出藏財,而不知藏財所以出也,為論如此,豈不勃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