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文言文意思
“动”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動简化方式:符号化
拼音:dòng
“动”字的古汉语解释
dòng
1.动词 活动;行动;运行等。《小石潭记》:“影布石上,佁然不动。”《冯婉贞》:“寨中人蜷伏不少动。”
2.动词 触动;感动;惊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石钟山记》:“余方心动欲还。”
3.动词 扰动。《三国志·诸葛亮传评》:“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
4.名词 动物。陶渊明《饮酒》:“日人群动息。”《察今》:“知动植庶品,率皆递有变迁。”
5.副词 动不动;常常。《赤壁之战》:“动以朝廷为辞。”
6.副词 不知不觉。高适《别杨山人》:“不到嵩山动十年。”
【动容】脸上显露出受感动的表情。
“动”国语辞典解释
dòng
动词1.事物改變原來位置或脫離靜止狀態。與「靜」 相對。例: 「別動我的東西!」 、「風吹草動」 、「動一動,比較不冷」 。
2.使用。例: 「動筆」 、「動刀」 、「動腦筋」 、「動心思」 。
3.有所作為、開始做。例: 「大家肯合作,動起來就快了!」 、「動工」 、「動身」 。
4.觸發、感觸。例: 「動怒」 、「動人」 、「感動」 、「心動」 。
5.吃。例: 「他向來不動葷腥。」
副词
1.每每、往往。例: 「動輒得咎」 。唐.杜甫〈贈衛八處士〉詩: 「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 唐.白居易〈與元微之書〉:「每一獨往,動彌旬日。」
2.用在動詞之後,表示效果。例: 「提不動」 、「你說動他了嗎?」 。
“动”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正韻徒摠切集韻韻會杜孔切,𠀤同上聲。說文作也。
增韻動,靜之對。
易·坤卦六二之動,直以方也。
書·說命慮善以動,動惟厥時。
又廣韻出也。
禮·月令仲春,蟄蟲咸動。
又搖也。
庾信·夢入內堂詩日光釵焰動,窗影鏡花搖。
又韻會正韻𠀤徒弄切,同去聲。
易·繫辭雷以動之,風以散之。
韻會凡物自動,則上聲。彼不動而我動之,則去聲。
又集韻覩孔切,音董。振動,拜也,以兩手相擊而拜。今倭人拜以兩手相擊,蓋古之遺法。
“动”形意通解
略說: 從「力」,「重」聲,本義為行動。詳解: 從「力」,「重」聲,本義為行動。《說文》:「動,作也。从力,重聲。𨔝,古文動从辵。」先秦典籍用其本義,如《易·繫辭上》:「擬之而後言,議之而後動。」簡帛文字也用此義,如《馬王堆.合陰陽》111:「觀八動,聽五音,察十已之徵」。唐詩亦用其本義,如王維〈丁寓田家有贈〉:「晨雞鳴鄰里,群動從所務。」
「動」亦可用作「做」,表示對事物採取行動。如《慎子·威德》:「明君動事分功必由慧。」;也可以用做對事物原來位置、狀態的改變,與「靜」相對。簡帛文字見此義,如《馬王堆.十問》16:「能動其刑(形)」,又如《馬王堆.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47:「不應動靜之化,則事宭(窘)於內而舉宭(窘)於外。」
迄今仍為大眾所熟悉的「風吹草動」、「動若脫兔」、「興師動眾」等成語也用此義。
「動」還可用作動搖,如唐詩〈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用作感動,如《呂氏春秋·具備》:「說與治不誠,其動人心不神」,高誘注:「動,感;神,化。言不誠不能行其化」;用作發動,如《史記·樂書》:「情動於中,故形於聲,聲成文謂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