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文言文意思
“董”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董”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dǒng

“董”字的古汉语解释

dǒng

1.动词 监督;管理;主持。《谏太宗十思疏》:“虽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2.形容词 正。《涉江》:“予将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董”国语辞典解释

dǒng

名词
1.董事或董事長的簡稱。例: 「校董」「常董」「李董」

2.參見「古董」 條。

3.姓。如漢代有董仲舒。

动词
1.監督。例: 「董理」《書經.大禹謨》「戒之用休,董之用威。」 《文選.陸機.漢高祖功臣頌》「肅肅荊王,董我三軍。」

2.匡正。《後漢書.卷六七.岑晊傳》「雖在閭里,慨然有董正天下之志。」 唐.魏徵〈論時政疏〉:「雖董之以嚴刑,震之以威怒。」

“董”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多動切集韻覩動切,𠀤音懂。
爾雅·釋詁,督,正也。
書·大禹謨之用威。
 又博雅固也。
 又深藏也。
史記·倉公傳氣當大
 又周禮·春官辨九𢷎,四日振動。
鄭註動讀爲。書亦或爲。振,以兩手相擊也。
 又玉篇藕根也。
 又蕖。
續博物志蕖者,婆羅門云阿苗根,似白芷。
 又亭名。
左傳·文六年改蒐于
河東汾隂縣有亭。
 又澤名。
後漢·郡國志文喜邑有池陂,古澤。
 又姓。
左傳·昭二十九年昔有飂叔安,有裔子曰父,實甚好龍,龍多歸之,服事帝舜,賜之姓曰
 又宣二年狐,古之良史也。
 又集韻主勇切,音腫。
羣經音辨短也。左傳余髮,今本作種種。
 又字彙補正之,讀若督,東谷切。
集韻通作蕫。考證:〔左傳·昭二十九年昔有颺叔安。〕 謹照原文颺改飂。

“董”形意通解

略說: 從「」,「」聲,本義為督察、監督。

詳解: 從「」,「」聲,本義為督察、監督。《書‧大禹謨》:「戒之用休,董之用威,勸之以九歌,俾勿壞。

  「」可表示深藏。《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脈法曰:年二十脈氣當趨,年三十當疾步,年四十當安坐,年五十當安臥,年六十已上氣當大董。」裴駰集解引徐廣曰:「董謂深藏之。

  「」亦可表示辨別是非,判定正誤。漢應劭《風俗通‧皇霸序》:「乃欲審其事而建其論,董其是非而綜其詳矣,言也實為難哉!

  「」也可表示主持、主管。《宋史‧律曆志十四》:「願詔得一改造新曆,委官專董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