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踣”文言文意思
“踣”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踣(简繁同形)
拼音:bó
“踣”字的古汉语解释
bó
1.动词 向前仆倒。《捕蛇者说》:“饥渴而顿踣。”《治平篇》:“何怪乎遭风雨霜露饥寒颠踣而死者之比乎?”
2.动词 事情遭受挫折。《〈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与民贼相搏,踬踣者屡。”
3.动词 败亡;破灭。《管子·七臣七主》:“故设用无度,国家踣。”
pòu
动词 毁坏,破碎。《吕氏春秋·行论》:“将欲踣之,心高兴之。”
“踣”国语辞典解释
bó
动词1.跌倒。例: 「踣地不起」 。《聊齋志異.卷一.勞山道士》:「頭觸硬壁,驀然而踣。」
2.倒斃。《國語.魯語上》:「紂踣于京。」
3.暴屍。《周禮.秋官.掌戮》:「凡殺人者踣諸市,肆之三日。」
“踣”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蒲北切集韻鼻墨切正韻步墨切,𠀤音匐。說文僵也。
爾雅·釋言斃,踣也。
疏斃,又謂之踣。
周禮·秋官·掌戮凡殺人者踣諸市,肆之三日。
註踣,僵尸也。
左傳·襄十一年與晉踣之。
註僵也。
又集韻蒲枚切,音裴。
又蒲𠋫切,音抷。義𠀤同。
又廣韻集韻𠀤匹𠋫切,音㰴。與仆同。
莊子·外物篇申徒狄因以踣河。
呂氏春秋將欲踣之,必高舉之。
又集韻芳遇切,音赴。義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