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言文意思
“跨”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跨(简繁同形)
拼音:kuà
“跨”字的古汉语解释
kuà
1.动词 跨越;越过。张衡《西京赋》:“上林禁苑,跨谷弥阜。”
2.动词 骑。司马相如《上林赋》:“被豳文,跨野马。”
3.动词 控制;占据。《隆中对》:“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跨灶】比喻儿子胜过父亲。
“跨”国语辞典解释
kuà
动词1.舉步移動。例: 「向右橫跨一步。」
2.乘、騎。《史記.卷一一七.司馬相如傳》:「褲白虎,被豳文,跨野馬。」 宋.陸游〈謁石犀廟〉詩: 「興亡俱昨夢,惆悵跨驢歸。」
3.越過。《左傳.昭公十三年》:「既乃與巴姬密埋璧於大室之庭。使五人齊,而長入拜,康王跨之。」 晉.杜預.注:「跨,過其上也。」
4.超出、勝過。唐.杜甫.戲為六絕句六首之四:「才力應難跨數公,凡今誰是出群雄。」
5.兼及。例: 「跨組」 、「跨行」 。《三國志.卷三五.蜀書.諸葛亮傳》:「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
6.統馭、占有。《國語.晉語一》:「不跨其國,可謂挾乎?」 三國吳.韋昭.注:「跨,猶據也。」 《史記.卷八七.李斯傳》:「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
7.橫架其上。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三上.粵西遊記》:「二水合而西南,則又觀音橋跨之。」
8.懸掛、佩戴。《水滸傳》第四五回:「石秀捉了包裹,跨了解腕尖刀,來辭潘公。」
名词
兩腿之間。通「胯」 。《漢書.卷三四.韓信傳》:「眾辱信曰:『能死,刺我;不能,出跨下。』」
“跨”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正韻苦化切集韻韻會枯化切,𠀤音胯。說文渡也。
玉篇越也。
左傳·昭十三年康王跨之。
註過其上。
又廣韻兩股閒也。
詩·魯頌有驈有黃。
傳驪馬白跨曰驈。
疏郭云:髀閒也。倉頡篇云:兩股閒也。
又廣韻集韻正韻𠀤苦故切,音庫。踞也。
晉語不跨其國。
註猶踞也。
史記·李斯傳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
又史記·司馬相如傳跨野馬。
註索隱曰:跨,乗之也。
又廣韻苦瓜切集韻韻會正韻枯瓜切,𠀤音誇。吳人云坐曰跨。
類篇大坐也。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苦瓦切,音㡁。䠚跨,行不進貌。
又集韻枯買切,音胯。䠚跨,行貌。
“跨”形意通解
略說: 從「足」,「夸」聲,本義為抬起一隻腳向前或向左右邁。詳解: 從「足」,「夸」聲,本義為抬起一隻腳向前或向左右邁。《說文》:「渡也。从足,夸聲。」《左傳‧昭公十三年》:「康王跨之。」杜預注:「跨,過其上也。」
「跨」可表示超過。《文選‧張衡〈西京賦〉》:「乃覽秦制,跨周法。」薛綜注:「跨,越也。比周勝,故曰跨之也。」
「跨」可指超越時間、地區或行業之間的界限。三國魏曹冏〈六代論〉:「然高祖封建,地過古制,大者跨州兼域,小者連城數十。」
「跨」也表示渡過。《三國演義》第7回:「孫堅跨江涉湖而來,安能用武乎?」
「跨」還表示騎、乘。《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被豳文,跨野馬。」司馬貞索隱:「跨,乘之也。」
「跨」也表示占有。《國語‧晉語一》:「不跨其國,可謂挾乎?不得其君,能銜骨乎?若跨其國而得其君,雖逢齒牙,以猾其中,誰云不從?」韋昭注:「跨,猶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