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文言文意思
“布”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布”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

“布”字的古汉语解释

1.名词 麻棉织品的总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衾多年冷似铁。”

2.名词 古代的一种货币。《诗经·卫风·氓》:“氓之蚩蚩,抱贸丝。”

3.动词 布施;分予。《长恨歌》:“阳春德泽。”

4.<公布;宣布>。《韩非子·难三》:“而之于百姓者也。”

5.动词 表达;陈述。《与陈伯之书》:“聊往怀,君其详之。”

6.分布;布列。《活板》:“乃密字印,满铁范为一板。”

【布衣】1.布做的衣服,指衣着俭朴。《史记·鲁周公世家》:“平子跣行。”2.平民庶人穿的衣服,借指平民。《史记·高祖本纪》:“吾以提三尺剑取天下。”

【布政】进行统治。《史记·孝文本纪》:“人主不德,不均。”

“布”国语辞典解释

名词
1.棉麻或絲綢織品的總稱。例: 「棉布」「紗布」「帆布」「布帛」《孟子.滕文公上》「許子必織布然後衣乎?」

2.古代的錢幣。《詩經.衛風.氓》「氓之蚩蚩,抱布貿絲。」 漢.毛亨.傳:「布,幣也。」 《史記.卷三十.平準書》「虞夏之幣……或錢,或布,或刀,或龜貝。」

3.姓。如元代有布景范。

动词
1.宣告。例: 「發布」「頒布」「宣布」「開誠布公」《文選.陳琳.為袁紹檄豫州》「布告天下,咸使知聖朝有拘逼之難如律令。」

2.陳述。《左傳.成公十三年》「敢盡布之執事,俾執事實圖利之。」 《南史.卷六一.陳伯之傳》「聊布往懷,君其詳之。」

3.設置、陳設。例: 「布局」「布署」「布下圈套」「警方已布下天羅地網,任歹徒插翅也難飛。」 《文選.沈約.奏彈王源》「雖除舊布新,而斯風未殄。」

4.分散、散布。例: 「遍布」「烏雲密布」「星羅棋布」《史記.卷一一〇.匈奴傳》「(單于)見畜布野而無人牧者,怪之,乃攻亭。」 《三國演義》第八〇回:「伏睹魏王,自登位以來,德布四方,仁及萬物。」

动词
1.遍及、散滿。通「布」《廣韻.去聲.暮韻》「佈,布遍也。」 《紅樓夢》第九回:「詬誶謠諑,佈滿書房內外。」

2.宣布、宣告。通「布」例: 「佈告欄」「佈道大會」「公佈法令」

3.安排、設置。通「布」例: 「佈陣」「佈防」「佈地雷」

4.敬奉。參見「佈菜」 條。

“布”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博故切,音抪。
說文枲,織也。
廣韻,帛也。
小爾雅麻紵葛曰
釋名也。列衆縷爲經,以緯橫成之也。
 又太古衣皮,女工之事始于是,施其法度,使民盡用之也。
易·說卦坤爲
詩·衞風貿絲。
,幣也。
幣謂絲麻帛之。幣者,帛之名。
左傳·閔二年衞文公大之衣。
 又泉也。
周禮·天官·外府掌邦之出入。
,泉也。其藏曰泉,其行曰
前漢·食貨志貨十品,大,次,弟,壯,中,差,厚,幼,幺,小
師古曰:亦錢耳。謂之者,言其分流行也。
 又廣雅,施也。
莊子·列禦宼施于人而不忘,非天也。
 又玉篇𨻰列也。
書·康王之誥諸侯入應門右,皆乗黃朱。
皆𨻰四黃馬朱鬣,以爲庭實。
左傳·昭十六年僑若獻玉,不知所成,敢私之。
,𨻰也。
 又廣雅,散也。
左傳·襄三十年皆自朝路而罷。
路,分散。
 又爾雅·釋天祭星曰
,散祭於地。
 又廣雅,班也。
 又草名。
爾雅·釋草,帛似帛,華山有之。
草葉中有象帛者,因名。
 又藥名。
本草集解,亦名綸。生南海,葉如手大,似薄葦,紫赤色。
 又金,書名。
前漢·蕭望之傳令甲。
師古曰:金者,令篇名也。其上有府庫金錢帛之事,因以篇名。
 又懸泉激流曰瀑
孫綽·天台賦飛泉以界道。
 又露
續博物志,捷書別名,以帛書揭之於竿,欲天下知聞也。
 又姓。
晉書·陶侃傳江夏興。
 又複姓。
史記·趙世家子卿。
司馬彪曰:姑,姓。
 又與尃通。
史記·司馬相如·上林賦專結縷。
徐廣曰:尃,古字。
漢書。考證:〔前漢·蕭望之傳令甲。師古曰,今者,令篇名也。〕 謹照原文今改金。〔史記·司馬相如子虛賦專結縷。〕 謹照原文子虛賦改上林賦。

“布”形意通解

略說: 從「」,「」聲。本義是麻織品。

詳解: 金文的字形從「」,「」聲,「」是形符。銘文中表示布匹,乍冊睘卣:「夷白(伯)賓(儐)睘貝、布。」戰國竹簡的字形下不從「」而從「巿」,「巿」亦表示「」的意思。後來「」所從的「」訛變為「𠂇」,成為了楷書的「」。

  「」的本義是麻織品。《說文》:「布,枲織也。」如《禮記.禮運》:「治其麻絲,以為布帛。」引申為棉、麻、葛等紡織品的通稱。《小爾雅.廣服》:「麻、苧、葛,曰布。布,通名也。」如《周禮.地官.閭師》:「任嬪以女事,貢布帛。《左傳.襄公二十八年》:「且夫富,如布帛之有幅焉。

  古代平民穿麻布所製的衣服,古書中常以「布衣」表示身分地位低下。如《韓非子.難一》:「吾聞布衣之士,不輕爵祿,無以易萬乘之主。《史記.孔子世家》:「孔子布衣,傳十餘世,學者宗之。」「布衣」也成為了平民的代稱,如《戰國策.燕策二》:「人主之愛子也,不如布衣之甚也。《呂氏春秋.行論》人主之行與布衣異」,高誘注:「布衣,匹夫。《文選.諸葛孔明〈出師表〉》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

  「」引申為散布、分布。《說文》段玉裁注:「引申之,凡散之曰布,取義於可卷舒也。《集韻.暮韻》:「布,散也。」如《左傳.定公四年》:「句卑布裳,剄而裹之,藏其身,而以其首免。《史記.匈奴列傳》:「單于既入漢塞,未至馬邑百餘里,見畜布野而無人牧者,怪之,乃攻亭。」後來又寫作「」,參「」。

  「」表示鋪設、布置。《玉篇.巾部》:「布,陳列也。」如《尚書.顧命》:「畢公率東方諸侯入應門右,皆布乘黃朱。《左傳.昭公元年》:「圍布几筵,告於莊、共之廟而來。《儀禮.士冠禮》:「布席于門中,闑西閾外,西面。

  「」是先秦時期一種形似古代起土、鏟土工具「」的金屬鑄幣。(參裘錫圭、黃錫全)如《詩.國風.氓》:「氓之蚩蚩,抱布貿絲。《毛傳》:「布,幣也。《孟子.公孫丑上》:「廛無夫里之布,則天下之民皆悅而願為之氓矣。」趙岐注:「布,錢也。《墨子.貴義》:「今事之用身,不若商人之用一布之慎也。《史記.平準書》:「虞夏之幣,金為三品,或黃,或白,或赤;或錢,或布,或刀,或龜貝。

  「」還表示宣告、宣布。如《周禮.夏官.訓方氏》:「正歲則布而訓四方,而觀新物。」 鄭玄注:「布告以教天下,使知世所善惡。《荀子.彊國》:「誡布令而敵退,是主威也。

  「」亦表示陳述,如《左傳.成公十三年》:「敢盡布之執事,俾執事實圖利之。《國語.晉語四》:「敢私布於吏,唯君圖之!」韋昭注:「布,陳也。

  「」表示布施、施予。《廣雅.釋詁三》:「布,施也。《莊子.列禦寇》:「施於人而不忘,非天布也。」王先謙集解:「施於人則欲勿忘,有心見德,非上天布施之大道。《荀子.哀公》:「富有天下而無怨財,布施天下而不病貧。」馬王堆帛書《十六經.五正》第13行:「吾欲布施五正,焉止焉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