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逋”文言文意思
“逋”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逋”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

“逋”字的古汉语解释

1.动词 逃;逃亡。《中山狼传》:“狼失声而。”

2.动词 离开。《后汉书·刘陶传》:“使男不亩,女不下机。”

“逋”国语辞典解释

动词
1.逃走、逃亡。《說文解字.辵部》「逋,亡也。」 《左傳.僖公十五年》「六年其逋,逃歸其國而棄其家。」 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一〇上.滇遊日記十三》「訊其來何以故?曰:『悉檀長老命來候相公者。』余知僕逋。」

2.拖欠。例: 「逋租」「逋債」 。元.周霆震〈埋怨樹〉詩: 「朝旴械繫逮詞訟,夕敝鞭撲逋稅錢。」

“逋”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博孤切集韻韻會正韻奔謨切,𠀤音哺。
說文亡也。
書·大誥于伐殷播臣。
亡播遷之臣也。
易·訟卦歸而其邑人三百戸。象曰:不克訟,歸𥨥也。
左傳·文六年趙宣子爲政,董逃。
督𥨥逃有罪之人也。
 又廣韻懸也。
正韻欠也。凡欠負官物,亡匿不還,皆謂之
前漢·昭帝紀三年以前更賦未入者,皆勿收。
後漢·光武紀爲舂陵侯家訟租。
 又段熲傳洗雪百年之負。

“逋”形意通解

略說: 甲金文從「」從「」從「」,「」、「」皆是聲符。本義疑為逃亡。

詳解: 甲金文從「」從「」從「」,「」、「」皆是聲符。本義疑為逃亡。《說文》:「逋,亡也。从辵,甫聲。𨕝,籒文逋从捕。」一說甲骨文不是「」字,不從「」,所謂甫形象某種有柄工具(姚孝遂)。

  古書中「」表示逃亡,特指上古的奴隸或農奴的逃亡。《書.牧誓》:「惟四方之多罪逋逃」,「逋逃」指逃亡的奴隸、罪犯。

  甲骨文用作貞人名,《合集》35402:「逋貞」,意謂名叫逋的貞人占卜。

  金文也用作人名,逋乍父乙觶:「逋乍(作)父乙」,意謂逋為父乙(鑄造了這件觶)。

  戰國竹簡借「」來表示「」,《上博竹書三.周易》簡4-5:「歸肤(逋)丌(其)邑人三四戶,亡(無)眚。」意謂回來以後讓同鄉的三四戶人家逃走,不會遭禍。

  漢帛書通假為「」,表示塗抹,《馬王堆帛書.五十二病方》第454-455行:「以豬織(膱)膏和,傅(敷)之。有去者,輒逋(敷)之,勿洒。」意謂混和豬油膏,塗抹(患處),如果藥物脫落,再塗抹它,不要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