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文言文意思
“部”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部”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

“部”字的古汉语解释

1.动词 率领。《群英会蒋干中计》:“瑜自诸将接应。”

2.量词 军队编制单位。《失街亭》:“某为前,理合当前破敌。”

3.名词 部属。《赤壁之战》:“瑜将黄盖。”

4.名词 门类。《琵琶行》:“名属教坊笫一。”

5.名词 官府;衙门。《孔雀东南飞》:“还白府君。”

6.名词 部门。旧时中央政府分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7.量词 用于书籍。《〈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则此一开国血史可传也而不朽。”

【部曲】本为军队的编制,后用来称号私人军队。《三国志·魏书·邓艾传》:“天名宗大族,皆有,阻兵仗势,足以建命。”

“部”国语辞典解释

名词
1.中央政府院以下的行政機關名稱。例: 「教育部」「外交部」

2.專指機關中分別擔任不同職務的單位。例: 「出版部」「編輯部」

3.指將整體條理劃分,進而歸納成的各個類別。漢.許慎〈說文解字序〉:「分別部居,不相雜廁也。」 《晉書.卷九二.文苑傳.李充傳》「于時典籍混亂,充刪除煩重,以類相從,分作四部,甚有條貫,秘閣以為永制。」

4.全體中的一些分子。例: 「局部」「部分」

5.部首。例: 「二一四部首系統的第一部是『一』部,最後一部是『龠』部。」

6.軍隊的領導機構或其所在地。例: 「連部」「營部」「師部」「總部」「司令部」

7.部隊、軍隊。《史記.卷一一〇.匈奴傳》「漢將軍王恢部出代擊胡輜重,聞單于還,兵多,不敢出。」 《後漢書.卷一.光武帝紀上》「昆陽即破,一日之閒,諸部亦矣。」

8.詞: (1)計算書籍、影視戲劇等的單位。例: 「一部辭典」「兩部單元劇」「三部電影」 。(2)計算車輛或機器等的單位。例: 「一部摩托車」「三部推土機」

动词
1.統率。例: 「所部者眾」《史記.卷七.項羽本紀》「春,漢王部五諸侯兵,凡五十六萬人,東伐楚。」

2.布置、安排。參見「部署」 條。

“部”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正韻裴古切集韻韻會伴姥切,𠀤音蔀。
集韻總也,統也。
前漢·地理志凡十三置刺史。
後漢·宗室傳柱天都
柱天者,若天之柱。都者,都統其衆也。
 又廣韻署也,六卿之署曰六
 又分也。
荀子·王霸篇名聲發於天地之閒。
,猶分布。言聲稱四溢也。
 又正韻曲也。
前漢·李廣傳行無曲。
將軍領軍皆有曲,大將軍營五校尉一人,下有曲,曲有軍侯一人。廣尚𥳑易,不立曲也。
 又星辰布列亦曰
史記·歷書分其天
二十八宿爲距度也。
 又五行謂之五
前漢·律歷志起五
,謂金木水火土也。
 又書分四
正字通晉李充爲著作郞,刪定典籍,以類相從,分五經爲甲,史記爲乙,諸子爲丙,詩賦爲丁,甚有條貫,祕閣以爲永制。唐書·藝文志聚書四,以甲乙丙丁爲次,因充制也。
 又星名。
晉書·天文志北斗七星,七曰星,亦曰應星主兵。
 又字彙補斗蓋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輪人爲蓋,長二尺。
 又與棓同。大杖也。
淮南子·說山訓羿死桃
 又百,藥名。蔓生,根多百十相連。一名野天門冬。
 又唐韻蒲口切集韻韻會薄口切,𠀤音培,讀與剖近。婁,小阜也。
左傳·襄二十四年婁無松柏。
 又字彙補府九切,音否。
闞駰·十三州志諺云:仕宦不偶値冀。考證:〔前漢·地理志置刺史十三州。〕 謹照原文改凡十三置刺史。〔晉書·天文志北斗七星,七曰星,亦曰應主兵。〕 謹照原文應字下增星字。〔周禮·冬官考工記輪人爲蓋,長二寸。〕 謹照原文二寸改二尺。

“部”形意通解

略說: 從「」,「」聲。「」是古地名,在今甘肅省境內。

詳解: 從「」,「」聲。「」是古地名,在今甘肅省境內。《說文》:「部,天水狄部。从邑,咅聲。」段玉裁注:「〈地理志〉天水無狄部。未詳。顧氏祖禹曰:『漢天水郡,今陜西鞏昌府以東秦州之境是其地。』

  「」表示軍隊編制單位。如《墨子.號令》:「城上吏卒養皆為舍道內,各當其隔部,養什二人。」孫詒讓閒詁:「《太白陰經》:『司馬穰苴云:五人為伍,二伍為部。』部,隊也。」後泛指軍隊。如《文選.楊子雲〈羽獵賦〉》:「移圍徙陣,浸淫蹴部。」李善注:「部,軍之部伍也。《後漢書.董卓列傳》:「尋而何進及弟苗先所領部曲皆歸於卓,卓又使呂布殺執金吾丁原而并其眾,卓兵士大盛。

  「」引申表示統率、總領。如《史記.項羽本紀》:「春,漢王部五諸侯兵,凡五十六萬人,東伐楚。《漢書.武帝紀》:「初置刺史部十三州。」引申表示治理、管轄。如《鶡冠子.天則》:「列地而守之,分民而部之。

  「」也是古代的行政區域單位。如《管子.乘馬》:「方六里命之曰暴,五暴命之曰部,五部命之曰聚。《漢書.趙尹韓張兩王傳》:「河東二十八縣,分為兩部。

  「」表示官署、部門。如《後漢書.馬融傳》:「太后崩,安帝親政,召還郎署,復在講部。《樂府詩集.雜曲歌辭.焦仲卿妻》:「還部白府君:『下官奉使命,言談大有緣。』」又如唐代開始設有的吏、戶、禮、兵、刑、工六部。

  「」表示安排、部置。如《史記.淮陰侯列傳》:「(韓)信乃謀與家臣夜詐詔諸官徒奴,欲發以襲呂后、太子。部署已定,待(陳)豨報。《新序.善謀下》:「於是,漢王喜,自以為得信晚,遂聽信計,部署諸將所擊。

  「」表示部落。《後漢書.南匈奴傳》:「八部大人共議立比為呼韓邪單于。《晉書.慕容廆載記》:「曾祖莫護跋,魏初率其諸部入居遼西。

  「」表示門類、類別,多用於書籍。如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敘》:「分別部居,不相雜廁。《晉書.李充傳》:「于時典籍混亂,充刪除煩重,以類相從,分為四部,甚有修貫,秘閣以為永制。」後亦以「」借指書籍。如《顏氏家訓.治家》:「借人典籍,皆須愛護。……或有狼籍几案,分散部秩,多為童幼婢妾之所點汙,風雨蟲鼠之所毀傷,實為累德。

  「」和「」同源,也有剖分的意思。《玉篇》:「部,判分也。」剖分以後的各部份稱為「」。因此,「」可表示按一定準則或標準把整體劃分成小的類別。例如古代的圖書分為經、史、子、集四部。軍隊編制單位、行政區域單位等義項皆源於此。

  「」還可作量詞。如《世說新語.棲逸》:「聞上[口酋]然有聲,如數部鼓吹,林谷傳響。《水滸傳》第13回:「楊志看那人時,身材七尺以上長短,面圓耳大,唇闊口方,腮邊一部落腮鬍鬚,威風凜凜,相貌堂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