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廛”文言文意思
“廛”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廛(简繁同形)
拼音:chán
“廛”字的古汉语解释
chán
1.名词 古代一户人家在城邑的房地,为二亩半。《孟子·滕文公上》:“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
2.名词 泛指居民的房地、房屋。《治平篇》:“隙地未尽辟,闲廛未尽居也。”
3.名词 货栈;店铺。左思《魏都赋》:“廓三市而开廛。”(廓:扩大。)
4.量词 通“缠”。束,捆。《伐檀》:“胡取禾三百廛兮!”
“廛”国语辞典解释
chán
名词1.古代城市中可供平民居住的宅地。《說文解字.广部》:「廛,二畝半也,一家之居。」 《孟子.滕文公上》:「遠方之人聞君行仁政,願受一廛而為氓。」
2.店鋪。《禮記.王制》:「市廛而不稅。」 漢.鄭玄.注:「廛,市物邸舍,稅舍不稅其物。」
“廛”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直連切集韻韻會澄延切正韻呈延切,𠀤音纏。說文一畝半,一家之居。
詩·魏風胡取禾三百廛兮。
傳一夫之居曰廛。
周禮·地官·遂人夫一廛田百畮。
註廛,城邑之居。
揚子·方言東齊海岱之閒謂居曰廛。
又玉篇市邸也。
禮·王制市廛而不稅。
註廛市物邸舍,稅其舍,不稅其物。
周禮·地官·廛人掌斂廛布,而入于泉府。
註廛布者,貨賄諸物邸舍之稅疏謂在行肆,官有邸舍,人有置物於中,使之出稅,故云廛布也。
班固·西都賦闐城溢郭,旁流百廛。
又集韻或作㙻。
前漢·揚雄傳有田一㙻。
又集韻亦作㙻㢆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