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文言文意思
“底”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底(简繁同形)
拼音:dǐ/de
“底”字的古汉语解释
dǐ
1.名词 底部;底面。《小石潭记》:“全石以为底。”
2.名词 里面;下面。白居易《琵琶行》:“间关莺语花底当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3.名词 原稿;草稿。如“底本”。
4.名词 末尾;尽头。如“年底”。
5.动词 到;到达。《列子·天瑞》:“底春披裘。”
6.动词 停滞。柳宗元《天说》:“人之血气败逆壅底。”
7.代词 何;什么。《乐府诗集·秋歌》:“寒衣尚未了,郎唤侬底为?”
8.助词 相当于“的”。
“底”国语辞典解释
dǐ
名词1.器物或物體的最下部分。例: 「鞋底」 、「碗底」 、「海底」 、「井底」 。
2.根源、底細。例: 「謎底」 、「揭底」 、「摸底兒」 、「尋根究底」 。
3.末了、盡頭。例: 「年底」 、「月底」 。
4.草稿、原本。例: 「草底」 、「存底」 、「留個底兒」 。
5.基本組成部分。例: 「班底」 、「紅底金字」 。
动词
到達。例: 「終底於成」 、「無所底極」 。
代词
何?什麼。表疑問。例: 「干卿底事?」 宋.蘇軾〈謝人見和前篇〉詩二首之二:「得酒強歡愁底事,閉門高臥定誰家?」
de
助词結構助詞。用在名詞或代名詞後面,表示所有的意思。同「的」 。例: 「我底書」 、「他底筆」 。
“底”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都禮切集韻韻會正韻典禮切,𠀤音邸。說文山居也。
又說文下也。
又玉篇止也。
爾雅·釋詁底,待也。
註止也。
疏底者,在物之下,是亦止也。
又玉篇滯也。
左傳·昭元年勿使有所壅閉湫底。
註底,滯也。
晉語戾久將底,底箸滯淫。
又增韻器臀也。
詩·大雅于橐于囊。
箋無底曰橐。有底曰囊。
又文書槀曰底。
春明退朝錄公家文書稿,中書謂之草,樞密院謂之底,三司謂之檢。祕府有梁朝宣底二卷,卽貞明中崇政院書也。
又凡供役使者曰小底。
晉公談錄皇城使劉承規,在太祖朝爲黃門小底。
又設疑之辭。
匡謬正俗俗謂何物爲底。此本言何等物,後省何,直云等物耳。應璩詩云:用等謂才學,言用何等才學也。去何言等,其言已舊,今人不詳根本,乃作底字,非也。唐人詩多用底字。
杜甫·寄王陶二少尹詩文章差底病。
韓愈·曲江寄白舍人詩有底忙時不肯來。
又與厎通。
韻會厎,通作底。
詩·小雅靡所底止。
傳底,至也。
又與砥通。
前漢·枚乗傳磨礱底厲。
註底,柔石也。
又叶都木切,音啄。
郭璞·東海外大壑讚寫溢洞穴,暵昏龍燭。爰有天壑,號爲無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