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文言文意思
“度”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度”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duó

“度”字的古汉语解释

1.名词 量长短的标准。也指按一定计量标准划分的单位。《汉书·律历志》:“者,分、寸、尺、丈、引也。”(引:十丈。)《郑人买履》:“已得履,乃曰:‘吾忘持。’”

2.名词 限度。《论积贮疏》:“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则物力必屈。”

3.名词 制度;法度。《答司马谏议书》:“谇法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

4.名词 气度;度量。《荆轲刺秦王》:“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

5.名词 计划;打算。《答司马谏议书》:“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

6.动词 渡过;越过。《木兰诗》:“万里赴戎机,关山若飞。”《凉州词》:“春风不玉门关。”

7.量词 次;回。《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闻。”

duó

1.动词 量(长短)。《齐桓晋文之事》:“,然后知长短。”《郑人买履》:“鸹自其足而置其座。”

2.动词 计算;估计。《垓下之战》:“项主自不得脱。”《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3.动词 砍伐。《左传·隐公十一年》:“山有木,工则之。”

“度”国语辞典解释

名词
1.表示物質的相關性質所達到的狀況。例: 「長度」「硬度」「溼度」「密度」「酸度」

2.法制、規範。例: 「制度」「法度」 。漢.揚雄〈長楊賦〉:「亦所以奉太尊之烈,遵文武之度。」

3.標準。例: 「尺度」「限度」《國語.周語下》「用物過度妨於財,正害財匱妨於樂。」 唐.韓愈〈重雲李觀疾贈之〉詩: 「天行失其度,陰氣來干陽。」

4.人的器量、胸懷。例: 「器度」《史記.卷八.高祖本紀》「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產作業。」

5.外表、儀態。例: 「風度」「態度」《聊齋志異.卷一一.陳雲棲》「生因竊往。扣其關,果有女道士三四人,謙喜承迎,儀度皆潔。」

6.詞: (1)計算依一定標準劃分的單位。例: 「耗電三百度」「今天氣溫高達攝氏三十六度。」 (2)計算次數的單位。例: 「再度光臨」《北史.卷四〇.列傳.李彪》「彪前後六度銜命。」

7.數學上指:(1)計算圓弧及角的單位。圓周的三百六十分之一為弧的一度;一度的弧所對的中心角,為角度的一度。(2)物體的長、寬、高。例: 「三度空間」

8.姓。如漢代有度尚。

动词
1.過、經歷。例: 「度日如年」「光陰虛度」

2.由此岸到彼岸。同「渡」《漢書.卷四八.賈誼傳》「若夫經制不定,是猶度江河亡維楫。」

3.通過、跨越。同「渡」《史記.卷九四.田儋列傳》「用蒯通計,度平原,襲破齊歷下軍。」 唐.王之渙〈涼州詞〉:「羌笛何須怨楊柳,春光不度玉門關。」

duò

动词
1.考慮、推測。例: 「審度」「揣度」《詩經.大雅.抑》「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

2.測量。例: 「量度」 。漢.文帝〈議佐百姓詔〉:「夫度田非益寡,而計民未加益。」

“度”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集韻韻會徒故仍。
正韻獨故切,𠀤音渡。
說文法制也。从又,𢉙省聲。
徐曰又,手也。布指知尺,舒肱知尋,故从手。
書·舜典同律量衡。
,丈尺也。
前漢·律歷志者,分寸尺丈引也,所以長短也。本起於黃鐘之長,以子穀秬黍中者,一黍之廣,之九十分,黃鐘之長,一爲一分,十分爲寸,十寸爲尺,十尺爲丈,十丈爲引,而五審矣。
 又躔
書·堯典疏周天三百六十五,日行一,月行十三
禮·樂記得數而有常。
,百刻也。言日月晝夜不失正也。
 又殳也。
周禮·地官·司市胥執鞭
,殳也。
因刻丈尺,則爲
 又法
易·節卦節以制
禮·仲尼燕居在禮。
 又量。
前漢·高帝紀常有大
 又風
唐書·張九齡傳能若九齡乎。
 又初
屈原·離騷皇覽揆予於初
初生年時也。
 又姓。
廣韻出後漢荆州刺史尚。
 又縣,山名。
前漢·西域傳,石山也。谿谷不通,以繩相引而
 又古,樹名。
左思·吳都賦松梓古
 又玉篇與渡通。過也。
前漢·賈誼傳江河亡維楫。
 又廣韻徒落切,音鐸。
爾雅·釋詁謀也。
詩·小雅周爰咨
左傳·襄四年咨親爲詢,咨禮爲
 又諡法心能制義曰
 又投土於版也。
詩·大雅之薨薨。
,猶投也。
 又支,官名。
唐書·百官志支掌天下租賦物產豐約之宜,水陸道途之利,歲計所出,而支調之。考證:〔前漢·律歷志者,分寸丈尺引也。〕 謹照原文丈尺改尺丈。〔前漢·西域傳者,石也。〕 謹照原文改縣,石山也。

“度”形意通解

略說:」從「」,「」聲(何琳儀、季旭昇)。「」象手形,段玉裁認為量度長短以手取法,故從「」。

詳解:」從「」,「」聲(何琳儀、季旭昇)。「」象手形,段玉裁認為量度長短以手取法,故從「」。

  戰國金文「」字所從的「」字的「」形訛變為「廿」,與「」字的演變同步。參見「」。

  《說文》:「度,法制也。从又,庶省聲。」段玉裁注:「周制,寸、尺、咫、尋、常、仞皆以人之體爲法。寸法人手之寸口,咫法中婦人手長八寸,仞法伸臂一尋,皆於手取法,故從又。

  金文表示計算長短的標準,商鞅量:「法度量則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書.舜典》:「同律度量衡。」陸德明《經典釋文》:「度,丈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