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文言文意思
“感”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感”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gǎn

“感”字的古汉语解释

gǎn

1.动词 感动。《愚公移山》:“帝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窦娥冤》:“定要的六出冰花滚似锦,免我尸骸现。”

2.动词 感触;感慨。《兰亭集序》:“后之览者,亦将有于斯文。”《岳阳楼记》:“满目萧然,极而悲者矣。”

3.动词 感叹。《归来去辞》:“善万物之得时,吾生之行休。”《琵琶行》:“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4.形容词 感伤。《秋声赋》:“百忧其心,万事劳其形。”《春望》:“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5.动词 感觉;感受。《庄子·刻意》:“而后应,迫而后动。”《红楼梦》:“太夫人并无别症,偶了些风寒。”

6.动词 感激;感谢。张华《答何劭》:“是用嘉贶,写出心中诚。”

“感”国语辞典解释

gǎn

动词
1.震撼。《說文解字.心部》「感,動人心也。」 例: 「感動」《易經.咸卦.彖曰》「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2.接觸、引起。例: 「感染」《紅樓夢》第四二回:「太夫人並無別症,不過偶感一點風涼。」

3.覺得。例: 「頗感意外」「深感不安」

4.互相影響、應和。《易經.咸卦.彖曰》「天地感而萬物化生。」

5.傷嘆。例: 「感嘆」《文選.陶淵明.歸去來辭》「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唐.杜甫〈春望〉詩: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6.對別人所給的好處表示謝意。例: 「感恩」「感激」「銘感五內」《文選.張華.答何劭詩二首之二》「是用感嘉貺,寫心出中誠。」 宋.歐陽修〈代贈田文初〉詩: 「感君一顧重千金,贈君白璧為妾心。」

名词
1.受到外來刺激所引起的情緒反應。例: 「快感」「好感」「百感交集」 。晉.陸機〈愍思賦.序〉:「故作此賦,以紓慘惻之感。」

2.某種自我認知的看法或想法。例: 「幽默感」「責任感」「自卑感」「成就感」

hàn

名词
心中不完滿的感覺。通「憾」《史記.卷三一.吳太伯世家》「見舞象箾、南籥者,曰:『美哉!猶有感。』」


动词
振動、搖動。通「撼」《詩經.召南.野有死麕》「舒而脫脫兮,無感我帨兮,無使尨也吠。」 《漢書.卷九七.外戚傳下.孝成班倢伃傳》「廣室陰兮帷幄暗,房櫳虛兮風泠泠。感帷裳兮發紅羅,紛綷縩兮紈素聲。」

“感”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集韻韻會𠀤古禫切,甘上聲。
廣韻動也。从心咸聲。
增韻格也,觸也。
易·咸卦天地而萬物化生,聖人人心而天下和平。
 又字彙補戸坎切。與撼通。
詩·召南我帨兮。
 又集韻正韻𠀤胡紺切。與憾通。恨也。
左傳·昭十一年唯蔡於
咸有義,故字从咸。

“感”形意通解

略說: 金文從「」,「」聲,本意是感動人心。

詳解: 金文從「」,「」聲,本意是感動人心,《說文》:「感,動人心也。从心,咸聲。

  金文用作人名,邵宮和:「和工工感」,指和工一地的工匠名叫感。秦印亦用作人名。

  傳世文獻中多保留本義,《易.咸》:「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禮記.樂記》:「樂也者,聖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

  另「」又從感動人心引申為情感、感覺。又引申有感激之義,張華《答何劭二首》之二:「是用感嘉貺,寫心出中誠」,指感謝厚賜,抒發內心真誠的意念。

  傳世古書中「」可通假作「」,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許書有感無憾。《左傳》《漢書》『憾』多作『感』。葢『憾』淺於怨怒,才有動於心而已。《左傳.昭公十一年》:「王貪而無信,唯蔡於感。」杜預注:「蔡,近楚之大國,故楚常恨其不服順。」焦循補疏:「按,感為憾之省,故杜以恨字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