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文言文意思
“即”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即”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

“即”字的古汉语解释

1.动词 走近;靠近;走向。《诗经·卫风·氓》:“匪来贸丝,来我谋。”《童区寄传》:“夜半,童自转,以缚炉火烧绝之。”

2.动词 到。《报刘一丈书》:“明日,又不敢不来。”

3.动词 根据;以……为根据。《原毁》:“取其一不责二,其新不究其旧。”

4.介词 就在;当。《鸿门宴》:“项王日因留沛公与饮。”

5.副词 就;便。《狱中杂记》:“情稍重,京兆、五城不敢专决。”

6.副词 就是。《林黛玉进贾府》:“此冷子兴所云之史氏太君。”

7.副词 立即;马上。《左忠毅公逸事》:“公阅毕,解貂覆生,为掩户。”

8.连词 如果;倘若。《论积贮疏》:“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

9.连词 即使;纵使。《报刘一丈书》:“饥寒毒热不可忍,不去也。”

10.连词 则;就。《廉颇蔺相如列传》:“欲匆予,患秦兵之来。”

“即”国语辞典解释

动词
1.近、靠近、投向。例: 「若即若離」「可望不可即」《論語.子張》「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2.到、登上。例: 「即位」

3.是、便是。《史記.卷六三.老子韓非傳》「儋即老子。」

形容词
當下。《後漢書.卷五一.陳禪傳》「夷賊素聞其聲,即時降服。」


副词
1.便、就。例: 「憑票即付」「招之即來,揮之即去。」 《史記.卷一〇九.李將軍傳》「度不中不發,發即應弦而倒。」

2.立刻。例: 「立即出發」《左傳.隱公四年》「此二人者,實弒寡君,敢即圖之。」

3.就是。《左傳.襄公八年》「非其父兄,即其子弟。」

连词
若、假使。例: 「即使」《呂氏春秋.慎行覽.疑似論》「置鼓其上,遠近相聞,即戎寇至傳鼓相告。」

“即”康熙字典解释

玉篇卽今作。考證:〔管子·弟子職左手執燭,右手執卽。卽,作焱。〕 謹照原文左手執燭改右手執燭。右手執卽改左手正櫛。卽作焱非管子註文,惟禮記檀弓註引作卽。謹改爲檀弓註櫛作卽。

“即”形意通解

略說: 甲金文從「」從「」,象人跪(卩)於食器前就食之形,本義是就食,引申為接近。

詳解:」字的甲金文從「」從「」,象人跪(卩)於食器前就食之形,本義是就食。「」或「」都有接近、靠近之義,如《論語.子張》:「望之儼然,即之也溫」,邢昺疏:「就近之則顏色溫和。」再引申而又有時間上「立即」的意思。

  「」本隸作「」,省作「」,《說文》:「卽,即食也。从皀卪聲。

  卜辭用作本義,表示就食,如「夒眔上甲其即」,表示夒與上甲均來就饗(姚孝遂)。又用為祭名,如「其即父庚升」,表示設食邀神受享之祭(參溫少峰)。

  金文用義較多,表示趨往、靠近,如競卣:「隹白屖父以成師即東,命伐南尸(夷)。」吳闓生:「即東,至東也。」與「」字義相關之例還有:「即井(刑)」(表示施以刑罰,如兮甲盤:「不用令(命),[鼎刂](則)即井(刑)。」)、「即立(位)」、「即令」(按授命與受命皆可言此,屬施受同辭)、「即事」(指往就其事)等。此外,「」又表示會合,如長甶盉:「穆王鄉(饗)豊(醴),即井(邢)白(伯)、大祝射。」記述穆王與諸侯合射之事。表示付與,曶鼎:「即曶田七田」,楊樹達:「即蓋今語交付之義。」又用作人名,如即簋:「定白(伯)入右即」。又因音近通作「」,中山王方壺:「夫古之聖王敄(務)在[目又](得)賢,其即(次)[目又](得)民。

  戰國以後,簡帛文字「」亦通作「」,如《郭店簡.老子丙》簡1:「大上下智(知)又(有)之,其即(次)新(親)譽之,其既〈即〉(次)愄(畏)之,其即(次)[予人](侮)之。」傳世本《老子》」作「」。

  「」、「」於文獻中音近相通,作為聲符,更可互換,《說文》」字古文作「」可證,參見「」。而「」、「」作為古文字部件多通用,故信陽楚簡「」從食從卩。

  此外,「」、「」古音同屬精紐質韻,故亦見通用。參見「」,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