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文言文意思
“渐”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渐”字

繁体:简化方式:偏旁类推

拼音:jiàn/jiān

“渐”字的古汉语解释

jiān

1.动词 浸渍;浸泡。《劝学》:“兰槐之根是为芷,其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2.动词 浸湿;沾湿。《诗经·卫风·氓》:“淇水汤汤,车帷裳。”

3.动词 浸染;沾染。《汉书·龚遂传》:“今大王亲近群小,渍邪恶。”

4.动词 逐渐传入。宋应星《天工开物·蔗种》:“今蜀中盛种,亦自西域来也。”

jiàn

1.动词 渐进;逐步发展。《史记·太史公自序》:“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久矣。”

2.副词 逐渐;渐渐。《醉翁亭记》:“闻水声潺潺。”

3.名词 苗头;事物发展的开端。《教战守策》:“而士大夫亦未尝言兵,以为生事扰民,不可长。”

【渐泽】低湿之地。

【渐冉】逐渐,时光一点一点地过去。

“渐”国语辞典解释

jiàn

副词
慢慢的、逐步的。例: 「漸入佳境」「循序漸進」


名词
事情逐步發展的過程。《管子.明法》「姦臣之敗其主也,積漸積微,使主迷惑而不自知也。」 《水滸傳》第一一〇回:「卻說這江南方臘起義已久,即漸而成,不想弄到許大事業。」

jiān

动词
1.流入。《書經.禹貢》「東漸于海,西被于流沙。」

2.浸溼、溼潤。《詩經.衛風.氓》「淇水湯湯,漸車帷裳。」 《墨子.尚賢下》「雨露之所漸,粒食之所養。」

3.埋沒、淹沒。《楚辭.宋玉.招魂》「皋蘭被徑兮,斯路漸。」 《淮南子.人間》「水決九江而漸荊州,雖起三軍之眾,弗能救也。」

4.影響、慢慢感染。《史記.卷一二九.貨殖傳》「俗之漸民久矣。」 唐.白居易〈策林一.十三號令〉:「被於萬姓,漸於四夷。」

“渐”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慈冉切集韻韻會疾染切正韻秦冉切,𠀤𥕌上聲。水名。
說文水出丹陽黟南蠻中,東入海。
 又漸次也,進也,稍也,事之端先覩之始也。
易·漸卦正義漸者,不速之名。凡物有變移,徐而不速,謂之漸。
 又通作蔪。
書·禹貢草木漸包。
釋文如字,本又作蔪。
字林才冉反,草之相包裹也。
 又集韻鋤銜切,音鑱。與巉通。高也。或作嶄。
詩·小雅漸漸之石,維其高矣。
 又側銜切,音𪗂。流貌。
楚辭·九章涕漸漸兮。
 又廣韻子廉切集韻韻會正韻將廉切,𠀤音尖。流入也。
書·禹貢東漸于海。
 又漬也,濕也。
詩·衞風漸車帷裳。
 又浸也,染也。
前漢·董仲舒傳漸民以仁。
 又臺名。
水經注太液池中有漸臺,三十丈。
 又星名。
甘氏星經漸臺四星,屬織女東足。
 又集韻子艷切,音𡄑。漸洳,溼貌也。
 又之列切,音折。同浙。江名。
 又類篇慈鹽切,音潛。涉水也。與潛通。
書·洪範沉潛剛克。
左傳史記皆作沉漸。考證:〔通作蔪。書·禹貢草木漸包。如字,本又作蔪。〕 謹照原書傳字改釋文。

“渐”形意通解

略說: 從「」,「」聲。「」是古水名,即今浙江,又特指浙江中上游的新安江。

詳解: 從「」,「」聲。「」是古水名,即今浙江,又特指浙江中上游的新安江。《說文》:「漸,水,出丹陽黟南蠻中,東入海。从水,斬聲。《水經.卷四十》:「漸江水出三天子都,北過餘杭,東入于海。

  「」表示慢慢流進。如《尚書.禹貢》:「東漸于海,西被于流沙。」又表示疏導。如《史記.越王句踐世家》:「禹之功大矣,漸九川,定九州,至于今諸夏艾安。

  「」表示沾濕。如《詩.衛風.氓》:「淇水湯湯,漸車帷裳。《墨子.尚賢下》:「雨露之所漸,粒食之所養。」孫詒讓閒詁引《廣雅》:「漸,漬也。

  「」又指浸染。如《荀子.勸學》:「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漸之滫」指浸染到泔水。《漢書.董仲舒傳》:「漸民以仁,摩民以誼,節民以禮,故其刑罰甚輕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習俗美也。」顏師古注:「漸,謂浸潤之。

  「」表示逐步、漸進。如《荀子.富國》:「已諾不信則兵弱,慶賞不漸則兵弱。」楊倞注:「漸,進也。《淮南子.說山》:「事之成敗,必由小生,言有漸也。

  「」表示加重、嚴重。如《尚書.顧命》:「王曰:嗚呼!疾大漸,惟幾。」孔傳:「自嘆其疾大進篤,惟危殆。《列子.力命》:「季梁得疾,十日大漸。其子環而泣之,請醫。」張湛注:「漸,劇也。

  「」表示端倪、徵兆。如《論衡.紀妖》:「吉凶之漸,若天告之。《後漢書.桓榮丁鴻列傳》:「若敕政責躬,杜漸防萌,則凶妖銷滅,害除福湊矣。

  「」也是六十四卦之一,卦形為艮下巽上。《周易.漸》:「漸,女歸吉。利貞。」王弼注:「漸者,漸進之卦也。

  「」可用作副詞,表示程度緩緩增加。如《晉書.文苑列傳》:「愷之每食甘蔗,恒自尾至本。人或怪之。云:『漸入佳境。』」唐代白居易〈與元九書〉:「自登朝來,年齒漸長,閱事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