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文言文意思
“刻”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刻”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

“刻”字的古汉语解释

1.动词 刊刻;雕刻。《核舟记》:“右‘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2.名词 刻在木、骨、石、玉等上面的字画等。《登泰山记》:“是日观道中石,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尽漫失。”

3.动词 刻画;表现。《马伶传》:“引商羽,抗坠疾徐,并称善也。”

4.名词 时刻。古代用漏壶计时,一昼夜分为一百刻,一刻相当于今天十四多分钟。

【引】名词 短暂的时间。《芙蕖》:“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不适耳目之观。”

【刻日】限定日期。

【刻深】⒈严酷;苛刻。⒉指文字古奥峭拔。

【刻削】⒈雕刻。⒉剥夺;侵害。⒊生活俭约。

【刻意】⒈克制意欲。⒉专心一意。

“刻”国语辞典解释

动词
1.雕鏤。《說文解字.刀部》「刻,鏤也。」 例: 「刻字」「雕刻」「刻舟求劍」 。宋.歐陽修〈瀧岡阡表〉:「乃列其世譜,具刻於碑。」

2.牢記。例: 「那段美好的回憶,已深深的刻在我的心版上。」

3.傷害、剝削。《荀子.禮論》「刻死而附生謂之墨,刻生而附死謂之惑。」 唐.楊倞.注:「刻,損減。」 唐.柳宗元〈封建論〉:「大逆未彰,姦利浚財,怙勢作威,大刻於民者,無如之何。」

4.限定。明.史可法〈復多爾袞書〉:「越數日,遂命法視師江北,刻日西征。」

形容词
程度深的。例: 「嚴刑刻法」


名词
1.古代計時的名稱,一晝夜共分一百刻。今以十五分鐘為一刻。《周禮.夏官司馬.挈壺氏》「縣壺」 漢.鄭玄.注:「漏之箭晝夜共百刻,冬夏之間有長短焉,大史立成法,有四十八箭。」

2.時候。亦指短暫的時間。例: 「刻不容緩」「此時此刻」《西遊記》第九二回:「這家酬,那家請,略無虛刻。」

(一)
动词
1.2.之又音。

“刻”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苦得切集韻韻會乞得切,𠀤音克。
說文鏤也。从刀,亥聲。一曰痛也。
玉篇割也。
 又廣韻剝也。
 又韻會薄,慘覈也。
 又爾雅·釋器木謂之
 又韻會,漏也。鍥漏箭,以𠋫日晷爲,故因謂晷度曰
 又害也。
書·微子我舊云子。
我前日所言,適以害子。
 又爾雅·釋獸豕,其跡
其跡名

“刻”形意通解

略說: 從「」,「」聲,本義為雕鏤。

詳解: 從「」,「」聲,本義為雕鏤。《說文》:「鏤也。从刀,亥聲。《春秋‧莊公二十四年》:「刻桓宮桷。」杜預注:「刻,鏤也。

  「」可表示指刻在器物上的文字。《漢書‧郊祀志上》:「已而按其刻,果齊桓公器。」顏師古注:「刻,謂器上所銘記。

  「」可引申指碑刻。唐韓愈〈唐銀青光祿大夫平陽路公神道碑銘〉:「明年,葬京兆萬年少陵原,夫人滎陽鄭氏祔。既,其子臨漢縣男貫與其弟賞貞謀曰:『宜有刻也。』

  「」也指刻本,版本。清盧見曾《〈封氏聞見記〉序》:「《聞見記》獨存,然流傳絕少,故《稗海》《秘笈》諸刻,罕津逮焉。

  「」亦指刻薄;苛刻。《呂氏春秋‧處方》:「齊令周最趣章子急戰,其辭甚刻。

  陳奇猷校釋:「今語謂『言語刻薄』,即此謂辭刻也。

  「」還指修飾、潤色。漢劉向《新序‧雜事一》:「引商刻角,雜以流徵,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人。

  「」也表示嚴格要求。《韓非子‧安危》:「人主不自刻以堯,而責人臣以子胥,是幸殷人之盡如比干。

  「」還表示減損。《荀子‧禮論》:「刻死而附生謂之墨,刻生而附死謂之惑。」楊倞注:「刻,損減。

  「」以表示傷害。《書‧微子》:「我舊云刻子。」孔傳:「刻,病也。」孔穎達疏:「刻者,傷害之義,故為病也。

  「」也是古代的計時單位。《漢書‧哀帝紀》:「漏刻以百二十為度。」顏師古注:「舊漏晝夜共百刻,今增其二十。

  「」還表示較短暫的時間。《三國志‧吳志‧諸葛恪傳》:「﹝恪﹞還坐,頃刻乃復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