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文言文意思
“柯”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柯(简繁同形)
拼音:kē
“柯”字的古汉语解释
kē
1.名词 草木的枝、干。《与朱元思书》:“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又】特指树。《归去来兮辞》:“眄庭柯以怡颜。”
2.名词 斧柄。《诗经·豳风·伐柯》:“伐柯如何?匪斧不克。”
“柯”国语辞典解释
kē
名词1.斧柄。《說文解字.木部》:「柯,斧柄。」 《國語.晉語八》:「今若大其柯,去其枝葉,絕其本根,可以少聞。」 三國吳.韋昭.注:「柯,斧柄,所操以伐木。」
2.樹枝。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汰侈》:「枝柯扶疏,世罕其比。」 唐.李白〈南軒松〉詩: 「南軒有孤松,柯葉自綿冪。」
3.殼斗科石櫟屬植物的通稱。常綠喬木,葉橢圓形有鋸齒狀。夏季開花,單性,雌雄同株。果實為堅果,隔年成熟,可供熟食。木材堅實,為建築、造船等的優良用材。
4.姓。如宋代有柯夢得。
“柯”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古俄切集韻韻會正韻居何切,𠀤音歌。說文斧柄也。
詩·豳風伐柯伐柯,其則不遠。
周禮·冬官考工記柯長三尺。
又倉頡篇柯屬,槍梢也。
又爾雅·釋詁柯,法也。
又枝也。
謝靈運·鄴中集詩傾柯引弱枝。
又草莖也。
張衡·西京賦濯靈芝以朱柯。
又方言盂謂之柯。
又木名。
廣志柯木出廣南山谷閒,波斯家用爲船舫。
又齊地名。
春秋·莊十三年公會齊侯盟于柯。
又姓。
韻會吳公子柯隆之後。
又叶于希切,音衣。
黃庭經丹靑紫條翠靈柯,七蕤玉籥閑兩扉。蕤原字上从八作,不从艸。考證:〔春秋·莊十三年公會齊侯于柯。〕 謹照原文于柯上增盟字。
“柯”形意通解
自「柯」甲骨文作「丂」,象樹枝之形,本義當為樹枝,斧柄義當為後起。參見「丂」。《說文》:「柯,斧柄也。从木可聲。」段玉裁注:「按柯斧者,大斧也。柯之假借爲枝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