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文言文意思
“泥”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泥(简繁同形)
拼音:ní/nì
“泥”字的古汉语解释
ní
名词 泥土;泥泞。《庄子·秋水》:“蹶泥则没足灭跗。”
【引】像泥一样的东西。如“印泥”、“两枣泥”。
nì
1.动词 涂抹。《晋书·王恂传》:“用赤石脂泥壁。”
2.动词 拘泥。《宋史·刘几传》:“儒者泥古。”
【又】行不通。《论语·子张》:“致远恐泥。”
3.动词 软求;缠住不放。元稹《遣悲怀》:“泥他沽酒酒拔金钗。”
【泥首】用泥涂首,以示服罪。
【泥古】拘泥古法,不知变通。
【泥饮】⒈强留使饮(酒)。⒉久饮不缀。
“泥”国语辞典解释
ní
名词1.水和土的混合物。例: 「泥巴」 、「汙泥」 。《文選.古詩十九首.東城高且長》:「思為雙飛燕,銜泥巢君屋。」 《老殘遊記》第一四回:「這裡許多人用蒲包裝泥,預備堵城門。」
2.搗碎、壓碎調勻像泥狀的東西。例: 「棗泥」 、「印泥」 、「芋泥」 、「蒜泥」 。
动词
1.沾汙、弄髒。例: 「衣服泥了要換掉。」 明.湯顯祖《牡丹亭》第一〇齣:「踏草怕泥新繡襪,惜花疼煞小金鈴。」
2.塗飾、塗抹。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汰侈》:「王以赤石脂泥壁。」 宋.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詩六〇首之五一:「屋上添高一把茅,密泥房壁似僧寮。」
nì
动词1.固執、拘泥。例: 「泥古不化」 。《荀子.君道》:「知明制度權物稱用之為不泥也。」
2.留滯。《論語.子張》:「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 《老殘遊記》第一七回:「翠環仍泥著不肯去,眼看著人瑞,有求救的意思。」
3.用軟言柔語相求。唐.元稹〈遣悲懷〉詩三首之一:「顧我無衣搜畫篋,泥他沽酒拔金釵。」 唐.皇甫枚《飛煙傳》:「郎心應似琴心怨,脈脈春情更泥誰。」
“泥”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奴低切集韻韻會正韻年題切,𠀤音䛏。水名。說文水出北地郁郅北蠻中。
又潏水之別名。
長安志潏水,今名泥水。
又江州洣水又謂之泥水。
前漢·地理志長沙國茶陵泥水。
又水和土也。
書·禹貢厥土惟塗泥。
又汚也。
易·井卦井泥不食。
又丘名。
爾雅·釋丘水潦所止曰泥丘。
又泥中,衞邑也。
詩·邶風胡爲乎泥中。
又泥陽,縣名。
史記·酈商傳蘇駔軍於泥陽。
前漢·地理志北地郡有泥陽縣,王莽更曰泥隂。
又弱也。
爾雅·釋獸威夷長脊而泥。
又蟲名,出東海,得水則活,失水則如泥。
杜甫詩先拚一飮醉如泥。
又紫泥,以封璽書者。
西京雜記中書以武都紫泥爲璽室,加綠綈其上。
又靑泥,水名。
長安志藍田縣南有靑泥水,魏置靑泥軍。
又坊名。
杜甫詩飯煮靑泥坊底芹。
又蜀人謂糊窻曰泥窻。
花蘂夫人宮詞紅錦泥窻遶四廊。
又渤泥,佛泥,俱國名。
諸蕃風俗佛泥國在廣州東南,宋濂有渤泥入貢記。
又薛俊·日本寄語星曰付泥,金曰空措泥,銀曰失祿楷泥,船曰浮泥。
又姓。漢犍爲功曹泥和。
又廣韻奴禮切集韻韻會正韻乃禮切,𠀤音禰。泥泥,露濃貌。
詩·小雅蓼彼蕭斯,零露泥泥。
又柔澤貌。
詩·大雅方苞方體,維葉泥泥。亦作𦰫。
又廣韻奴計切集韻韻會正韻乃計切,𠀤尼去聲。滯也。
論語致遠恐泥。
又集韻乃定切,音甯。泥母,地名。
又亭名。
左傳註高平方與縣東有泥母亭,讀如甯。
又與涅同。
史記·屈原傳皭然泥而不滓。
註泥音涅。考證:〔又杇也。易·井卦井泥不食。〕 謹按程傳井之不可食以泥汚也。杇改汚。
“泥”形意通解
略說: 從「水」,「尼」聲,本義為涇水支流。詳解: 從「水」,「尼」聲,本義為涇水支流。《說文》:「水,出北地郁郅北蠻中。从水,尼聲。」
「泥」常表示含水半固態的土。《易‧震》:「震遂泥。」李鼎祚集解引虞翻曰:「坤土得雨為泥。」唐杜牧〈阿房宮賦〉:「奈何取之盡鎦銖,用之如泥沙?」
「泥」可表示像泥狀的東西。《水滸傳》第3回:「那莊家連忙取半隻熟狗肉,搗些蒜泥,將來放在智深面前。」
「泥」還表示牆壁的塗料。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汰侈》:「石以椒為泥。」
「泥」亦指一種傳說中的海中動物。宋吳曾《能改齋漫錄‧事實二》:「按,稗官小說:『南海有蟲,無骨,名曰泥。在水中則活,失水則醉,如一堆泥然。』」
「泥」還有去聲讀法,表示陷入、阻滯,《論語‧子張》:「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也表示軟求,唐元稹〈遣悲懷〉之一:「顧我無衣搜畫篋,泥他沽酒拔金釵。」還表示留連,唐劉得仁〈病中晨起即事寄場中往還〉:「豈能為久隱,更欲泥浮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