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文言文意思
“去”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去”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

“去”字的古汉语解释

1.动词 离去;离开。《岳阳楼记》:“便有国怀乡,忧谗畏讥。”

2.动词 距;距离。《五人墓碑记》:“夫五人之死,今之墓而葬焉。”

3.形容词 过去的。《琵琶行》:“我从年辞帝京。”

4.动词 除去;去掉。《捕蛇者说》:“死肌,杀三虫。”

5.动词 舍去;舍弃。《五蠹》:“偃王之仁。”

6.动词 用其他动词后,表示行为动作的趋向。《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风流总被雨打风吹。”

7.动词 前往;到……去。《孔雀东南飞》:“阿母谓阿女,汝可应之。”

动词 通“弆”。收藏;贮存。《苏武》:“掘野鼠草实而食之。”

【去妇】被遗弃之妻。

“去”国语辞典解释

动词
1.往、到。與「來」 相對。例: 「去學校」「去郊遊」「去餐館吃飯」 。唐.李白〈贈韋祕書子春〉詩二首之二:「終與安社稷,功成去五湖。」

2.離開。例: 「去職」《漢書.卷八五.何武傳》「去後常見思。」

3.死亡。明.湯顯祖《牡丹亭》第二七齣:「杜衙小姐去三年,待與招魂上九天。」

4.距離。例: 「去古已遠。」 唐.李白〈蜀道難〉:「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絕壁。」

5.送、發出。例: 「去信」「去電報」

6.除掉。例: 「去一層皮。」 宋.沈括《夢溪筆談.卷三.辯證一》「不求去礙,而欲見不顛倒,難矣哉!」

7.放棄。《莊子.大宗師》「離形去知。」 《漢書.卷九四.匈奴傳上》「得漢食物皆去之,以視不如重酪之便美也。」

8.失掉。例: 「大勢已去」《史記.卷八七.李斯傳》「胥人者,去其幾也。」

形容词
過去的。例: 「去年」《文選.曹操.短歌行》「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助词
表示事情的進行。相當於「啊」「了」例: 「他睡覺去了。」「他上班去了。」 唐.李賀〈沙路曲〉:「斷燼遺香褭翠煙,燭騎啼烏上天去。」 宋.蘇軾〈海棠〉詩: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名词
1.平上去入四聲之一。參見「去聲」 條。

2.姓。如漢代有去卑。

“去”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集韻韻會𠀤丘據切,墟聲。
說文人相違也。
廣韻離也。
增韻,離就之
玉篇行也。
史記·莊助傳汲黯招之不來,麾之不
 又棄也。
後漢·申屠剛傳愚聞人所歸者,天所與。人所畔者,天所也。
 又唐韻羌舉切集韻韻會口舉切正韻丘舉切,𠀤墟上聲。
集韻徹也。
 又藏也。
前漢·蘇武傳掘野鼠,草實而食之。
,收藏也。
 又集韻或作弆。
前漢·𨻰遵傳遵善書,與人尺牘,皆藏弆以爲榮。
弆,亦藏也。
 又韻會正韻𠀤丘於切,音墟。疾走。
正字通同驅。
詩·小雅鳥鼠攸,君子攸芋。
左傳·僖十五年秦伯伐晉。卜之,曰:千乘三,三之餘,獲其雄狐。

“去”形意通解

略說:」從「」從「」,表示張大嘴巴,本義是開口,是「」的初文(裘錫圭)。引申為離去。

詳解:」從「」從「」,構形本義有兩種看法,第一種認為是「」的初文,「」、「」表示張大嘴巴,本義是開口(裘錫圭)。

  裘錫圭認為「」字的離去義可能從張口義引申而來,人張口則兩唇相離。

  第二種認為「」象洞口,「」為人形,古人穴居,會人離開家門外出之意。與「」字初義相近。後期金文及戰國楚簡加從「」或「」,強調離去、行動之義。

  甲金文表示離去,哀成弔鼎:「少去母父」,表示自小離開父母。又表示去除、廢除,中山王圓壺:「大去型罰」。

  《說文》:「去,人相違也。从大,𠙴聲。凡去之屬皆从去。」段玉裁注:「違,離也。人離故从大。大者,人也。

  此外,從「」從「」的「」又是「」的初文,上面的「」是器蓋,本義是蓋子,後加「」分化出「」字專門表示蓋子。「」的初文(古韻屬盍部)與「」的初文(古韻屬魚部)是同形異字。

  後世從「」的字有盍部的讀音,如「」、「」;也有魚部的讀音,如「𥬔」、「」,是混淆了兩個字的結果(裘錫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