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文言文意思
“讨”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討简化方式:偏旁类推
拼音:tǎo
“讨”字的古汉语解释
tǎo
1.动词 声讨。《左传·宣公二年》:“亡不越竟,反不讨贼。”
2.动词 讨伐;征伐。《出师表》:“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
3.动词 惩治;处罚。《殽之战》:“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
4.动词 探讨;探求。《谭嗣同》:“讨论天下事。”
5.动词 谋取;索取。《水浒传》:“当初不曾得他一文,如今那讨钱来还他?”
6.动词 请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你如今对俺讨饶,洒家偏不饶你!”
7.动词 招惹;引起。《水浒传》:“没有讨别人疑心做甚么?”
8.动词 娶。《古今小说·木绵庵郑虎臣报冤》:“我家相公要讨一房侧室。”
【讨伐】兴师问罪;出兵征伐。
【讨论】探讨评论。
“讨”国语辞典解释
tǎo
动词1.征伐。例: 「討賊」 、「東征西討」 。
2.索取。《儒林外史》第一四回:「滿天討價,就地還錢。」
3.請求。例: 「討飯」 、「討饒」 、「討教」 。
4.招惹。例: 「討人憐」 、「討厭」 、「自討苦吃」 。
5.娶。例: 「討老婆」 。《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六:「我又不是你師父討的,我怕他做甚!」
6.找。《喻世明言.卷一五.史弘肇龍虎君臣會》:「不則一日,到西京河南府,討了個下處。」
7.研究。例: 「討論」 、「商討」 。
“讨”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他皓切集韻韻會正韻土皓切,𠀤叨上聲。說文治也。从言从寸。
徐曰寸,法也。奉辭伐罪,故从言。會意。
書·臯陶謨天討有罪。
疏討治有罪,使之絕惡。
左傳·宣十二年其君無日不討國人而訓之。
註討,治也。
又廣韻誅也。
類篇殺也。
正韻訶也。
又除也。
公羊傳·隱四年其稱人何,討賊之辭也。
註討者,除也。
又玉篇去也。
禮·禮器君子之于禮也,有順而討也。
疏順序而稍去之也。
又類篇求也。
𡑭韻探也。
正韻尋也。
論語世叔討論之。
註討,尋究也。
後漢·王充傳討摘物情。
三國志·袁紹與公孫瓚書尋討禍源。
又雜也。
詩·秦風蒙伐有苑。
傳蒙,討羽也。
箋討,雜也。畫雜羽之文于伐。
又官名。
舊唐書·職官志貞元末,置招討使。
金史·百官志招討司使招懷降附,征討攜離。
又叶他口切,偸上聲。
焦氏·易林三絲綰弩,無益于輔。城弱不守,郭君受討。
“讨”形意通解
略說: 從「言」,從「寸」,本義為治理、整治。詳解: 從「言」,從「寸」,本義為治理、整治。《說文》:「治也。从言从寸。」《左傳‧宣公十二年》:「楚自克庸以來,其君無日不討國人,而訓之于民生之不易,禍至之無日,戒懼之不可以怠。」杜預注:「討,治也。」
「討」可表示探討、研究。《商君書‧更法》:「慮世事之變,討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
「討」還可表示尋找。晉陸機〈文賦〉:「或因枝以振葉,或沿波而討源。」
「討」亦表示聲討、公開譴責。《左傳‧襄公八年》:「今楚來討曰:『女何故稱兵於蔡?』」
「討」還可指誅殺。漢曹操〈蒿里行〉:「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凶。」
「討」也指謀取、索取。《晉書‧衛恆傳》:「顧觀者以酬酒,討錢足而滅之。」
近現代漢語中「討」還可指娶、招惹。《醒世恒言‧賣油郎獨占花魁》:「幸然兩下相逢,你貪我愛,割捨不下,一個願討,一個願嫁。」 清蔣士銓《雪中人‧賞石》:「但願人間長者多,街頭餓夫少,卻不道種豆栽瓜,皆是自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