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翕”文言文意思
“翕”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翕”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

“翕”字的古汉语解释

1.动词 收缩;收敛。枚乘《七发》:“飞鸟闻之,翼而不能去。”

2.动词 和好;聚会。《诗经·小雅·常棣》:“兄弟既。”

【翕忽】快速迅疾。

【翕然】⒈一致的样子。⒉安定的样子。

【翕辟】开合。

“翕”国语辞典解释

动词
1.和好。《詩經.小雅.常棣》「兄弟既翕,和樂且湛。」 《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臣但恐諸侯合從,翕而出不意。」

2.收斂、收縮。《易經.繫辭上》「夫坤其靜也翕。」 《文選.枚乘.七發》「飛馬聞之,翕翼而不能去。」

3.吸引。通「吸」《詩經.小雅.大東》「維南有箕,載翕其舌。」 唐.李白〈早過漆林渡寄萬巨〉詩: 「漏流昔吞翕,沓浪競奔注。」

4.聚集。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翕集家門,傾動人物。」

副词
和諧順服的樣子。參見「翕然」 條。

“翕”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正韻許及切集韻韻會迄及切,𠀤音吸。
說文起也。
爾雅·釋詁,合也。
書·臯陶謨受敷施。
詩·小雅兄弟旣
 又易·繫辭夫坤,其靜也
斂也,聚也。
 又詩·小雅維南有箕,載其舌。
,猶引也。
 又爾雅·釋訓訿訿,莫供職也。
詩小雅訿訿。◎按今詩作潝。
 又廣雅,熾也。
廣韻火炙。
 又動也,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