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谖”文言文意思
“谖”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諼简化方式:偏旁类推
拼音:xuān
“谖”字的古汉语解释
xuān
1.动词 欺诈;欺骗。《公羊传·襄公二十六年》:“此谖君以弑也。”
2.动词 忘记。《诗经·卫风·考槃》:“永矢弗谖。”
“谖”国语辞典解释
xuān
动词1.欺詐。《公羊傳.襄公二十五年》:「曷為不言入于衛,諼君以弒也。」
2.忘記。《詩經.衛風.考槃》:「獨寐寤言,永矢弗諼。」 唐.白居易〈贈元稹〉詩: 「之子異於是,久要誓不諼。」
shuàn
动词戲弄、說謊開玩笑。例: 「他出帖請客,主人卻爽約不到,把人給諼了。」
“谖”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况袁切集韻韻會許元切,𠀤音暄。說文詐也。
廣韻欺也。
公羊傳·文三年此伐楚也,其言救江何,爲諼也。
前漢·息夫躬傳虛造詐諼之策。
又爾雅·釋訓忘也。
詩·衞風終不可諼兮。
大學引詩作諠。
又草名。
詩·衞風焉得諼草,言樹之背。
傳諼草,合歡,食之令人忘憂者。
釋文諼,本又作萱。
說文作藼。或作蕿。亦作諠。
謝惠連·西陵遇風詩無萱將如何。
註諠草,忘憂也。萱、喧通。
又廣韻况晚切集韻韻會火遠切正韻况遠切,𠀤暄上聲。義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