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翳”文言文意思
“翳”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翳”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

“翳”字的古汉语解释

1.名词 用羽毛做的舞具。《山海经·海外西经》:“左手操。”

2.动词 遮蔽;覆盖。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飘轻裾,长袖。”《醉翁亭记》:“树林阴,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翳翳】阴暗的样子。

【翳景】遮蔽日月的阴影。

“翳”国语辞典解释

名词
1.用羽毛製成的車蓋。《說文解字.羽部》「翳,華蓋也。」 《晉書.卷二五.輿服志》「戎車,駕四馬,天子親戎所乘者也。載金鼓、羽旗、幢翳。」

2.供作蔽覆的東西。《管子.小匡》「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甲不解壘,兵不解翳。」 唐.曹松〈碧角簟〉詩: 「八尺碧天無點翳,一方青玉絕纖塵。」

3.一種瞳孔為白膜所蒙蔽,以致無法看清東西的眼疾。宋.蘇軾〈贈眼醫王生彥若〉詩: 「運鍼如運斤,去翳如拆屋。」

动词
1.隱藏、隱居。《文選.左思.詠史詩八首之七》「陳平無產業,歸來翳負郭。」 《三國志.卷一一.魏書.管寧傳》「寧抱道懷貞,潛翳海隅。」

2.遮蔽。《楚辭.劉向.九歎.遠逝》「阜隘狹而幽險兮,石嵾嵯以翳日。」 唐.劉禹錫〈磨鏡篇〉:「流塵翳明鏡,歲久看如漆。」

3.摒棄。《國語.周語下》「而又奪之資,以益其災,是去其藏而翳其人也。」 《新唐書.卷一五六.李元諒傳》「元諒培高浚淵,身執苦與士卒均,菑翳榛莽,闢美田數十里。」

(一)之又音。

“翳”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正韻於計切集韻韻會壹計切,𠀤音殪。
說文華蓋也。
廣韻羽葆也。
急就篇註,謂凡鳥羽之可隱者也。舞者所持羽翿,以自隱,因名爲。一曰華蓋,今之雉尾扇,是其遺象。
 又周語是去其藏,而其人也。
,猶屏也。一曰滅也。
 又揚子·方言,掩也。
謂掩覆也。
廣雅,障也。
廣韻隱也,蔽也。
類篇䕃也。
 又詩·大雅其菑其
木立死曰菑,自死爲
 又廣韻雨師謂之荓
史記·司馬相如傳召屏
雷師也。
 又玉篇鳥名也,似鳳。
山海經北海之內有五采之鳥,飛蔽一鄕,名曰鳥。
鳳屬也。
屈原·離騷駟玉虯而乗
 又潘岳·射雉賦序習媒之事。
者,所隱以射者也。
 又廣韻烏奚切集韻煙奚切,𠀤音鷖。義同。
 又集韻韻會一結切正韻於歇切,𠀤音謁。
左思·魏都賦桃李䕃。叶音咽。考證:〔山海經北海之內,有五采之鳥,飛蔽一鄕,名曰焉。〕 謹照原文焉改鳥。

“翳”形意通解

參見「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