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文言文意思
“亦”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亦(简繁同形)
拼音:yì
“亦”字的古汉语解释
yì
1.副词 表示两者同样,可译为“也”、“也是”。《<论语>十则》:“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2.副词 在疑问句中表测度语气,不译。《赵威后问齐使》:“岁亦无恙耶?”
3.副词 确实。《狼》:“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
4.副词 用在复合句下一分句之首,表示转折,可译为“也”、“也还”。《芙蕖》:“及花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
5.副词 与“不”连用,表示反诘语气,可译为“不也……吗?”《<论语>十则》:“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亦”国语辞典解释
yì
副词1.相當於「也」 、「也是」 。例: 「人云亦云」 。《論語.公冶長》:「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唐.李商隱〈無題〉詩: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2.相當於「又」 。《左傳.文公七年》:「先君何罪?其嗣亦何罪?」 唐.杜甫〈羌村〉詩三首之一:「鄰人滿牆頭,感歎亦歔欷。」
3.只是、不過。《戰國策.齊策四》:「王亦不好士也,何患無士?」 唐.杜甫〈蒹葭〉詩: 「江湖後搖落,亦恐歲蹉跎。」
4.已經。《文選.王康琚.反招隱詩》:「昔在太平時,亦有巢居子;今雖盛明世,能無中林士?」 唐.杜甫〈獨立〉詩: 「草露亦多濕,蛛絲亦未收。」
连词
雖然。唐.杜甫〈奉先劉少府新畫山水障歌〉:「畫師亦無數,好手不可遇。」 宋.歐陽修〈玉樓春.蝶飛芳草花飛路〉詞: 「紅蓮綠芰亦芳菲,不奈金風兼玉露。」
助词
位於句首或句中,無義。《書經.盤庚上》:「予亦拙謀,作乃逸。」 《詩經.召南.草蟲》:「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降。」
名词
姓。如明代有亦孔昭。
“亦”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羊益切。集韻韻會正韻夷益切,𠀤音睪。總也,又也。
又傍及之詞。
又姓。宋開禧進士亦尚節,明參將亦孔昭。
又同奕。
詩·周頌亦服爾耕。
箋亦,大也。
正義亦奕義通。
亦本作𡗕,象人左右兩腋形。
說文𡗕與掖同。
詩·衡門序誘掖其君。
釋文石經作亦。亦,古掖字也,左右肘脅之閒曰掖。後从肉作腋。
“亦”形意通解
略說: 甲金文「亦」是「腋」的初文,小點指示腋窩。一說象人腋下流汗,是「液」的初文。後借為亦是的「亦」。詳解: 甲金文從「大」從一點或兩點,小點指示腋下、腋窩的所在,是「腋」的初文。一說「亦」像人腋下流汗,是「液」的初文(唐蘭)。後借來表示亦是的「亦」。
甲骨文表示「也」、「又」,《合集》12487正:「癸巳卜,爭貞:今一月雨。王占曰:丙雨,旬壬寅雨,甲辰亦雨」,大意是說在癸巳這一天占卜,商王預測十日後壬寅這一天下雨,甲辰這一天也下雨。
金文表示「也」,師𩛥鼎:「天子亦弗忘公上父㝬(胡)德」,意謂天子也不會忘記公上父的大德。
戰國竹簡表示「也」,《清華簡二.繫年》簡23:「蔡哀侯取妻於陳,息侯亦取妻於陳」。又通假為「赦」,表示赦免,《郭店簡.五行》簡38:「又(有)少(小)辠(罪)而弗亦(赦)也,不辨於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