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文言文意思
“池”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池(简繁同形)
拼音:chí
“池”字的古汉语解释
chí
1.名词 护城河。《过秦论》:“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2.名词 水池;池塘;湖泊。《孔雀东南飞》:“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雁荡山》:“山顶有大池,相传以为雁荡”
【池鱼】1.池中鱼。比喻受仕宦束缚而丧失自由者。潘丘《秋兴赋》:“譬犹池笼鸟,有江湖山薮之思。”2.比喻无辜受祸者。杜弼《檄梁文》:“但恐楚国亡猿,祸延林木,城门失火,殃及池。”
【池中物】比喻蛰居一隅,没有远大抱负的人。《三国志·吴书·周瑜传》:“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也。”
“池”国语辞典解释
chí
名词1.古代的護城河。《左傳.僖公四年》:「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 《禮記.禮運》:「城郭溝池以為固。」
2.可儲存水的凹地。例: 「水池」 、「游泳池」 、「硯池」 。
3.低淺如池的平地。例: 「舞池」 。
4.姓。如秦代有池子華。
“池”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直離切集韻正韻陳知切韻會除知切,𠀤音馳。說文治也。孔安國曰:停水曰池。
周禮·秋官雍氏掌溝瀆澮池之禁。
註謂陂障之水道也。
禮·月令毋漉陂池。
註畜水曰陂,穿地通水曰池。
又城塹曰溝池。
禮·禮運城郭溝池以爲固。
班固·西都賦呀周池而成淵。
註城有水曰池。
又朝夕池,海也。
枚乗諫吳王書游曲臺臨上路,不如朝夕之池。
註蘇林曰:以海水朝夕爲池。
又咸池,天神也。
東方朔·七諫屬天命而委之咸池。
又咸池,黃帝樂名。
又堯樂名,大咸亦曰咸池。
周禮·春官大司樂舞咸池以祭地示。
註咸池,大咸也。
禮·樂記咸池備矣。
註咸,皆也。池之爲言施也。言德之無不施也。
又咸池,星名。主五穀。見史記·天官書。
又亢池,星名。在亢北。主度送迎之事。見甘氏星經。
又爾雅·釋樂註琴上曰池,言其平。下曰濵,言其服。
又棺飾。
禮·檀弓池視重霤。
疏池者,柳車之池也。織竹爲之,形如籠,衣以靑布,以承鼈甲,名之爲池,象重霤方面之數。
又小爾雅埋柩謂之殔,殔坎謂之池。
又銅池,承霤也。以銅爲之。
前漢·宣帝紀金芝九莖,產於函德殿銅池中。
又道家名腎中偃月爐爲玉池。
黃庭經玉池淸水灌靈根,審能行之可長存。
又心之別名爲中池。
黃庭經中池有士衣赤衣,田下三寸神所居。
又裝潢家以卷縫罅處爲玉池。
楊愼·墐戸錄古裝裱卷軸,引首後以綾黏者曰贉,唐人謂之玉池。
又差池,飛貌。
詩·邶風燕燕于飛,差池其羽。
又黃池,地名。
春秋·哀十三年公會晉侯及吳子于黃池。
又天池,山名。在南陽。
又州名。
廣輿記池州府,漢屬丹陽,三國吳爲石城侯邑,隋曰秋浦,曰池陽,唐宋曰池州。
又姓。漢中牟令池瑗。見風俗通。
又唐韻徒何切集韻韻會唐何切正韻湯何切,𠀤音駝。與沱通。
說文江別流也。
又虖池,水名。在幷州界。
周禮·夏官·職方氏幷州,其川虖池。
註虖池,出鹵城。池,徒多切。◎按禮器作惡池,山海經作滹沱,戰國策作呼沲,詛楚文作惡駝,音義𠀤同。
又陂池,或作坡陁。
刋謬正俗陂池讀如坡陁,猶言靡迤耳。
又楚辭·九歌與汝沐兮咸池,晞子髮兮陽之阿。
揚雄·羽獵賦相與集於靖冥之館,以臨珍池。灌以岐梁,溢以江河。
註池𠀤讀沱。
又正韻直列切,音徹。
禮·檀弓主人旣祖塡池。
註塡池當讀爲奠徹。考證:〔枚乗諫吳王書游曲臺臨上路,不知朝夕之池。〕 謹照原文知改如。〔揚雄·羽獵賦相與集於靑冥之館,以臨珍池。灌以岐梁,隘以江河。〕 謹照原文靑改靖。隘改溢。
“池”形意通解
略說: 「池」本作「沱」,從「水」,「它」聲。隸書「它」旁的字形簡化,和「也」形相混而不分,故「沱」又寫作「池」。後來「池」和「沱」分化成兩個字,以「池」表示池塘。詳解: 「池」本作「沱」,從「水」,「它」聲。隸書「它」旁的字形簡化,和「也」形相混而不分,故「沱」又寫作「池」。後來「池」和「沱」分化成兩個字,以「池」表示池塘。《玉篇.水部》:「池,渟水。」如《詩.大雅.召旻》:「池之竭矣,不云自頻。」《國語.周語》:「國有郊牧,疆有寓望,藪有圃草,囿有林池,所以禦災也。」韋昭注:「池,積水也。」
「池」也表示護城河。如《墨子.備城門》:「我城池修,守器具,推粟足,上下相親,又得四鄰諸侯之救,此所以持也。」《孟子.公孫丑下》:「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池」表示水道。如《禮記.月令》:「是月也,毋竭川澤,毋漉陂池,毋焚山林。」鄭玄注:「穿地通水曰池。」又指承霤,即屋檐下承接雨水的水槽。如《漢書.宣帝紀》:「金芝九莖產于函德殿銅池中。」顏師古注:「銅池,承霤是也,以銅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