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文言文意思
“尺”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尺(简繁同形)
拼音:chǐ/chě
“尺”字的古汉语解释
chǐ
1.量词 长度单位,十寸为一尺。《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修八尺有余。”
2.名词 量长度的工具,尺子。
3.形容词 表示短、少。《荆轲刺秦王》:“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尺晷】晷,日影。日影移动一尺。比喻较短的时间。《宋史·朱台符传》:“时太宗廷试贡士,多擢敏速者,台符与同辈课试,以尺成一赋。”
【尺书】1.信札;书信。古诗《弧儿行》:“愿欲寄尺,将与地下父母。”2.简册;书籍。王充《论衡·书解》:“秦虽无道,不燔诸子,诸子尺,文篇具在。”
【尺素】1.古人写文章或书信常用的长一尺左右的绢帛。后泛指文章、书籍。古诗《饮马长城窟行》:“呼儿烹鲤鱼,中有尺书。”2.用作书信的代称。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
“尺”国语辞典解释
chǐ
名词1.量詞。為民間使用的長度單位。例如一臺尺約等於三十公分;一市尺約等於三十三公分。
2.量長短的器具。例: 「皮尺」 、「鐵尺」 。
3.像尺的條狀物。例: 「鎮尺」 、「戒尺」 。
形容词
微小的。例: 「尺寸之功」 。《孟子.公孫丑上》:「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
chí
參見「尺寸」 (二)條。chě
參見「工尺」 條。“尺”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昌石切,音赤。說文十寸也。人手郤十分動衇爲寸口,十寸爲尺,規矩事也。从尸从乙。乙所識也。周制:寸尺咫尋常仞,諸度量皆以人體爲法。
家語布指知尺,舒肱知尋。
前漢·律歷志度量衡皆起於黃鐘之律,一黍爲分,十分爲寸,十寸爲尺。
蔡邕·獨斷夏十寸爲尺,殷九寸爲尺,周八寸爲尺。
周禮·司市疏置丈尺於絹布之肆。
又大尺曰施。
管子·地員篇其施五尺。
註施音遺,大尺之名。
又小爾雅五尺謂之墨。
周語不過墨丈尋常之閒。
註五尺爲墨,倍墨爲丈。今木工各用五尺以成宮室,其名爲墨,則墨者工師之五尺也。
又唐輦下歲時記二月朔日爲中和節,賜大臣戚里尺,謂之裁度民閒。
又法三尺,謂以三尺竹𥳑書寫法律,故俗謂舞文爲弁髦三尺。今以三尺爲𠛬具,非也。
又叶昌約切,音綽。
詩·魯頌是尋是尺。叶下作若。
韻會通作赤。考證:〔說文周制,寸,尺,咫,尋,常,諸度量皆以人體爲法。〕 謹照原文常字下增仞字。〔周禮·地官置丈尺於絹布之市。〕 謹照原文地官改爲司市疏,市改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