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踟”文言文意思
“踟”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踟”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chí

“踟”字的古汉语解释

chí

见“踟蹰”。

【踟蹰】徘徊;犹豫;停滞不进的样子。《陌上桑》:“使君从南来,五马立。”

“踟”国语辞典解释

chí

參見「踟躕」 條。

“踟”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直離切集韻韻會正韻𨻰知切,𠀤音馳。
玉篇躕,行不進也。
詩·邶風搔首躕。
 又集韻或作踶。
禮·三年問蹢䠱焉,躕焉。
釋文亦作踶。

“踟”形意通解

略說: 從「」,「」聲,常與「」連用,表示徘徊不進之貌。

詳解: 從「」,「」聲,常與「」連用,表示徘徊不進之貌。《詩‧邶風‧靜女》:「愛而不見,搔首踟躕。

  「踟蹰」可表示遲疑。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沫水》:「命蜚螭,駕白駒,臨天水,心踟躕,千載後,不知如。

  「踟蹰」也表示相連之貌。《文選‧王延壽〈魯靈光殿賦〉》:「西廂踟躕以閑宴,東序重深而奧秘。」李善注:「踟躕,相連貌。

  「踟蹰」也指古代刻漏器,用以承水。《初學記》卷二五引殷夔《漏刻法》:「為器三重,圓皆徑尺,差立於水輿踟躕之上,為金龍口吐水,轉注入踟躕經緯之中。

  「踟蹰」亦為「」的別稱。清王士禛〈蠶詞〉之三:「白葦與儂作璘藉,黃金與儂作踟躇。」自注:「踟躇,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