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爨”文言文意思
“爨”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爨(简繁同形)
拼音:cuàn
“爨”字的古汉语解释
cuàn
1.动词 烧火做饭。《孟子·滕文公》:“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
2.名词 灶。《项脊轩志》:“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3.名词 戏曲名词。宋杂剧、金院本中某些简短表演的名称。如《朴百花爨》、《文房四宝爨》等。
4.名词 我国古代地域名与民族名。魏晋南北朝时,由今云南东部地区统治集团爨氏大姓演变而成。晋宋至隋唐时,爨氏分为东西二部,均在云南东部。元代一般以东爨居民为黑爨,以西爨居民为白爨。
“爨”国语辞典解释
cuàn
动词以火燒煮食物。《左傳.宣公十五年》:「易子而食,析骸以爨。」 晉.杜預.注:「爨,炊也。」 《紅樓夢》第一〇五回:「聞得赦老與政老同房各爨的,理應遵旨查看賈赦的家資。」
名词
1.爐灶。《周禮.天官冢宰.亨人》:「職外內饔之爨亨煮,辦膳羞之物。」 漢.鄭玄.注:「爨,今之灶。」 宋.范成大〈欒城〉詩: 「頹垣破屋古城邊,客傳蕭寒爨不煙。」
2.中國少數民族之一。分布於今大陸地區雲南省東部地區。
3.宋代雜劇或金代院本中某些簡短表演的名稱。例: 「蹈爨」 、「五花爨弄」 。清.龔自珍〈己亥雜詩〉三一五首之一〇三:「梨園爨本募誰修,亦是風花一代愁。」
4.姓。如南朝宋有爨龍顏,晉代有爨寶子。
“爨”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七亂切集韻韻會正韻取亂切,𠀤音𥨥。說文齊謂之炊爨。𦥑象持甑,冂爲竈口,廾推林內火。
玉篇竈也。
詩·小雅執爨踖踖。
傳爨,饔爨,稟爨也。
疏饔爨以煑肉,廩爨以炊米。
周禮·天官·亨人職外內饔之爨亨煑。
註爨,今之竈。主於其竈煑物。
儀禮·士昏禮大羹湆在爨。
註爨,火上。
又姓。
華陽國志昌寧大姓有爨習。
蜀志建寧大姓。蜀錄有交州刺史爨深。
又集韻或作熶。詳熶字註。
又取絹切,音縓。炊也。
又七丸切,音攛。義同。
周禮·夏官·挈壷氏及冬,則以火爨鼎水,而沸之而沃之。
註以火炊水。◎按周禮,詩傳,釋文,爨俱音七絃切,釋經傳爨字之義,大約動音爲平聲,靜音爲去聲。然左傳宣十五年傳:析骸以爨。註:爨,炊也。及孟子,以𨥏甑爨。似皆宜讀平聲。乃孟子無釋文。左傳,釋文,亦音七亂反。則平去又未嘗拘也。
“爨”形意通解
略說: 爨字多見於簡帛,爨音寸,炊也,屬一會意字,意義是設灶煮食。後亦指煮食用的爐灶。詳解: 《說文》爨字下有很傳神的說明:「 齊謂之炊爨。𦥑象持甑,冂爲竈門口,廾推林內火…」徐灝注:「…象甑,从𦥑持之;冂象竈口﹐从廾推林納火;林,薪也。此象形、指事、會意三者兼之。」
爨字本指「炊」這一行動,但後亦可用以指烹煮的爐灶,所以段玉裁解釋說:「《特牲(禮〉》、《少牢禮》注皆曰爨,竈也,此因爨必於竈,故謂爨為竈。」查《儀禮﹒士昏禮》中即有「大羹湆在爨」一語,即是說有一上好的湯餚在鍋裏煮着。
爨字未見於甲骨或金文,但於秦漢間的簡帛中多見。爨字今日已罕有使用,但香港的粵方言直到今天仍有「開火爨」一語,指置灶煮食。
爨亦古星名,即今之水星。《廣雅‧釋天》:「辰星謂之爨星。」
爨字又可作姓氏及地名,北京市西郊即有「爨底下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