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文言文意思
“炎”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炎”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yán

“炎”字的古汉语解释

yán

1.动词 燓烧;燃烧。《尚书·胤征》:“火崐冈,玉石俱焚。”吕才《叙禄命》:“蜀郡燎。”

2.形容词 热;炎热。屈原《九章·悲回风》:“观气之相仍兮。”

yàn

名词 通“焰”。火苗。《后汉书·任光传》:“光烛天地。”

【炎炎】⒈火光旺盛。⒉权势显赫。⒊炎热,极热。⒋光彩夺目。

“炎”国语辞典解释

yán

动词
1.火光上升。《說文解字.炎部》「炎,火光上也。」 《書經.洪範》「水曰潤下,火曰炎上。」 孔穎達正義引王肅曰:「火之性,炎盛而升上。」

2.焚燒。《書經.胤征》「火炎崑岡,玉石俱焚。」 《後漢書.卷三.肅宗孝章帝紀》引漢.章帝〈禱雨詔〉:「去秋雨澤不適,今時復旱,如炎如焚。」 《晉書.卷八七.列傳.涼武昭王李玄盛》「飛塵翕以蔽日,大火炎其燎原。」

名词
1.得病時發熱、紅腫、疼痛的現象。例: 「發炎」「肺炎」「盲腸炎」

2.比喻擁有炙人權勢者。唐.柳宗元〈宋清傳〉:「吾觀今之交乎人者,炎而附,寒而棄,鮮有能類清之為者。」 《三俠五義》第六二回:「觀內當家的叫做吳道成,生的黑面大腹,自稱綽號鐵羅漢,一身好武藝,慣會趨炎附勢。」

3.炎帝,即上古傳說中之神農氏,與黃帝合稱「炎黃」《呂氏春秋.孟秋紀.蕩兵》「兵所自來者久矣,黃炎故用水火矣,共工氏固次作難矣,五帝固相與爭矣。」 《漢書.卷三三.魏豹田儋韓王信傳》「周室既壞,至春秋末,諸侯秏盡,而炎黃唐虞之苗裔尚猶頗有存者。」

4.火光,火焰。漢.張衡〈西京賦〉:「光炎燭天庭,囂聲震海浦。」 《大正藏.史傳部.唐.僧詳.法華經傳記.卷九.王舍城旃陀羅子》「驅吾入火車持拳,率在三方相副,火籠在頭上,隨振火迸如鐵火,繩率在前導,各口吐火炎。」

形容词
酷熱、極熱。例: 「炎熱」「炎夏」《楚辭.屈原.九章.悲回風》「觀炎氣之相仍兮,窺煙液之所積。」 唐.柳宗元〈籠鷹詞〉:「炎風溽暑忽然至,羽翼脫落自摧藏。」

“炎”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集韻于廉切韻會疑廉切正韻移廉切,𠀤音鹽。
說文火光上也。
玉篇熱也,焚也。
書·胤征崑岡,玉石俱焚。
 又洪範火曰上。
 又爾雅·釋訓爞爞,熏也。
詩·大雅赫赫
 又吳語日長
進貌。
 又正韻熾也。
 又禮·月令其帝帝。
此赤精之君,帝大庭也。
 又呂氏春秋南方曰天,東北曰風。
 又集韻類篇𠀤于凡切,槏平聲。義同。
 又類篇徒甘切,音談。美辨也。
莊子·齊物論大言
美盛貌。
 又集韻以贍切,音豔。
史記·司馬相如傳獲耀日月之末光絕,以展采錯事。
覩日月末光殊絕之用,以展其官職。
 又通焰。
前漢·五行志人之所忌,其氣以取之。
蔡邕·釋誨懼煙之毀熸。
 又列子·湯問篇楚之南有人之國。
去聲。
集韻本作爓。亦同燄𤒦。◎按說文、玉篇、類篇、字俱自爲部。考證:〔列子·殷湯篇楚之南有人之國。〕 謹照原書改湯問篇。

“炎”形意通解

略說: 從二「」,會火炎燃燒之義,本義為火焰。今多用於構成形詞「炎熱」,或指醫學上的「發炎」。

詳解: 從二「」,會火炎燃燒之義,本義為火焰。甲金文從二「」,戰國文字或於「」字「」字豎筆上加短橫作飾筆。

  甲骨文用作人名,《合集》36509:「隹(唯)王來正(征)盂方伯炎」,指王來征伐盂方國的部族領袖炎。

  金文用作地名,讀作「」,召卣:「唯九月才(在)炎𠂤(次)」,指軍隊九月在炎地駐紮。又乍冊夨令𣪕:「隹(唯)王于伐楚白(伯),才(在)炎(郯)」,指王在郯地討伐楚伯。《說文》:「郯,東海縣,帝少昊之儀所封。从邑,炎聲。」地在今山東臨沂郯城縣(郭沬若)。

  秦簡中「」指以火煙熏,《睡虎地秦簡.法律答問》簡179:「者(諸)侯客來者,以火炎其衡厄(軛)。」全句指諸侯國有來客,用火熏其車上的衡軛。

  今天「火炎」的「」多寫作「」。炎字除保留「炎熱」的古義外,多用作醫學上的「發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