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怠”文言文意思
“怠”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怠(简繁同形)
拼音:dài
“怠”字的古汉语解释
dài
1.形容词 懒惰;松懈。《送东阳马生序》:“手之不可屈伸,弗知怠。”《游褒禅山记》:“有怠而欲出者。”
2.形容词 疲乏,疲倦。司马相如《子虚赋》:“怠而后发,游于清池。”
3.动词 怠慢;轻慢;不恭敬。《宋史·杨源传》:“守卒皆怠炎。”
“怠”国语辞典解释
dài
形容词1.鬆懈、懶惰。例: 「怠惰」 、「懈怠」 。唐.韓愈〈原毀〉:「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2.輕慢不莊重。例: 「怠慢」 。《漢書.卷三六.楚元王劉交傳》:「醴酒不設,王之意怠。」
3.疲倦、疲累。例: 「倦怠」 。
“怠”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徒亥切集韻韻會正韻蕩亥切,𠀤音待。說文慢也。
玉篇懈也。
書·大禹謨汝惟不怠。
又通作殆。
左傳·昭五年滋敝邑休殆。
又韻會他代切,音貸。義同。◎按玉篇,廣韻,集韻皆無去聲。韻會从毛氏增。
又集韻類篇韻會𠀤盈之切,音怡。義同。
易·雜卦傳謙輕而豫怠也,虞氏作怡。
史記·始皇紀視聽不怠。
劉歆·烈女贊言行不怠。
註𠀤音怡。
又鳥名。
莊子·山木篇東海有鳥焉,名曰意怠。
又集韻湯來切,音胎。義同。
又叶堂來切,音臺。
荀子·堯問篇執一無失,行微無怠,忠信無倦,而天下自來。
越語范蠡曰:得時無怠,時不再來。俱叶灰韻。
又叶養里切,音以。
詩·小雅無俾大怠。叶上恥字。
又叶徒替切,音第。
歐陽修·范仲淹墓銘藏其子孫,寵及後世。惟百有位,可勸無怠。考證:〔又通作殆。左傳·昭五年滋敝邑休怠。〕 謹照韻會所引,左傳怠改殆。〔莊子·山木篇東海有鳥焉,其名曰意怠。〕 謹照原文省其字。〔荀子·堯問篇熱無失,行微無怠,忠信無倦,而天下自來。〕 謹按熱乃執一二字之譌,謹照原文熱無失改爲執一無失。
“怠”形意通解
略說: 金文從「心」,「以」聲,亦有從「㠯」聲。小篆從「心」,「台」聲。「怠」的本義是懶惰、懈怠。詳解: 金文從「心」,「以」聲,亦有從「㠯」聲。小篆從「心」,「台」聲。「台」與「㠯」音義本同,參見「台」。「怠」的本義是懶惰、懈怠。《說文》:「怠,慢也。从心,台聲。」如戰國晚期中山王壺:「穆穆濟濟,嚴敬不敢怠荒。」張政烺云:「『怠荒』與『嚴敬』義相對,《詩.商頌.殷武》:『不敢怠遑』,假遑為荒。」又《尚書.大禹謨》:「無怠無荒,四夷來王。」孔傳:「無怠惰荒廢,則四夷歸往之。」
「怠」也表示輕慢、不恭敬。如《荀子.儒效》:「內不自以誣外,外不自以欺內,以是尊賢畏法,而不敢怠傲,是雅儒者也。」《史記.封禪書》:「昔東甌王敬鬼,壽百六十歲。後世怠慢,故衰秏。」
「怠」表示疲倦、倦怠。如《文選.宋玉〈高唐賦〉》:「昔者先王嘗遊高唐,怠而晝寢。」《後漢書.張曹鄭列傳》:「(鄭)玄日夜尋誦,未嘗怠倦。」
「怠」可通「怡」,表示愉悅。如《論衡.道虛》:「盧敖目仰而視之,不見,乃止駕,心不怠,悵若有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