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文言文意思
“行”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行(简繁同形)
拼音:háng/xíng
“行”字的古汉语解释
xíng
1.动词 行走。《论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动词 出行。《殽之战》:“为吾子之将行也。”
3.动词 运行。《刻舟求剑》:“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4.动词 传布。《原毁》:“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行,难已。”
5.动词 实行;做。《训俭示康》:“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
6.名词 动作;行动;举动。《鸿门宴》:“大行不顾细谨。”
7.名词 品行。《屈原列传》:“其志洁,其行廉。”
8.副词 将;即将。《归去来兮辞》:“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9.量词 遍;次。《训俭示康》:“客至未尝不置酒,或三行五行。”
háng
1.名词 道路。《诗经·七月》:“遵彼微行。”
2.名词 行列;队伍。《国殇》:“凌余阵兮躐余行。”
3.名词 辈;辈分。《苏武传》:“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4.量词 指成行的事物。《孔雀东南飞》:“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
【行宫】皇帝外出临时居住的地方。
【行将】即将。
【行李】⒈使者。⒉行装。
【行人】⒈出使的人。⒉行路人。⒊出征的人。
【行者】⒈行路人。⒉出征的人。⒊出家而受大的佛教徒;去游四方乞食的为生的僧人。
【行装】出门携带的衣物。
“行”国语辞典解释
xíng
动词1.走、走路。例: 「直行」 、「寸步難行」 、「錦衣夜行」 。《論語.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唐.王維〈終南別業〉詩: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2.往。《詩經.秦風.無衣》:「脩我甲兵,與子偕行。」 唐.杜甫〈奉濟驛重送嚴公四韻〉:「幾時杯重把,昨夜月同行。」
3.移動、流動。例: 「運行」 。《易經.乾卦》:「《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唐.杜甫〈夢李白〉詩二首之二:「浮雲終日行,游子久不至。」
4.流通。例: 「流行」 、「風行一時」 、「通行全國」 、「發行報刊」 。《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言之無文,行而不遠。」
5.做、從事。例: 「行醫」 、「行善」 。《左傳.隱公元年》:「多行不義必自斃。」
6.實施、實行。《易經.繫辭上》:「推而行之謂之通。」 唐.孔穎達.正義:「因推此以可變而施行之,謂之通也。」 《老子》第四一章:「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7.同意、允許。多用於徵詢意見。例: 「今天中午我想吃麵,行不行?」 《小五義》第二一回:「蔣爺說:『咱們到底說下個時候。』柳爺說:『限你三晝夜的工夫,行不行?』」
8.經歷、經過。《管子.問》:「城粟軍糧,其可以行幾何年也?」 唐.房玄齡.注:「行,由經也。」
9.出嫁。《詩經.邶風.泉水》:「女子有行,遠父母兄弟。」
名词
1.道路。《詩經.小雅.小弁》:「行有死人,尚或墐之。」
2.路程。《老子》第六四章:「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3.行為。《荀子.不苟》:「庸言必信之,庸行必慎之。」 《禮記.樂記》:「禮以道其志,樂以和其聲,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姦。」
4.行書的簡稱。例: 「行草」 、「行楷」 。
5.一種樂府和古詩的體裁。例: 〈短歌行〉、〈琵琶行〉、〈飲馬長城窟行〉。
6.量詞。計算酌酒奉客的單位。漢.揚雄《法言.修身》:「賓主百拜,而酒三行。」 宋.司馬光〈訓儉示康〉:「客至未嘗不置酒,或三行五行,多不過七行。」
7.姓。如漢代有行宏。
8.二一四部首之一。
形容词
1.能幹、幹練。例: 「你真行。」 「他在這方面行得很。」
2.可以、恰當。例: 「他這篇文章寫得還行。」 「做事只要盡心盡力就行了。」 《朱子語類.卷三三.論語一五.雍也篇四》:「如讀書,要理會得透徹;做事,亦要做得行。」
副词
不久、將要。例: 「行將就木」 。唐.元稹〈遣悲懷〉詩三首之二:「衣裳已施行看盡,針線猶存未忍開。」
连词
且、又。三國魏.曹丕〈與吳質書〉:「既痛逝者,行自念也。」
xìng
名词行為舉止。例: 「品行」 、「操行」 、「獸行」 、「德行」 。《論語.公冶長》:「聽其言而觀其行。」
háng
名词1.行列。直列為行,橫排為列。《左傳.成公二年》:「屬當戎行,無所逃隱。」 唐.杜甫〈贈衛八處士〉詩: 「昔別君未婚,兒女忽成行。」
2.兄弟姐妹長幼的次序。例: 「排行老三。」
3.量詞。計算成排東西的單位。例: 「一行樹」 、「一目十行」 。唐.杜甫〈絕句〉四首之三:「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4.營業交易的機構。例: 「銀行」 、「洋行」 、「分行」 、「商行」 、「行庫」 。
5.職業。例: 「各行各業」 、「行行出狀元」 、「三句話不離本行」 。
6.表處所,用於人稱之後。宋.周邦彥〈風流子.新綠小池塘〉詞: 「最苦夢魂,今宵不到伊行。」 《水滸傳》第一四回:「你這等賊心賊肝,我行須使不得!」
hàng
參見「行行」 、「樹行子」 等條。“行”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戸庚切集韻韻會正韻何庚切,𠀤音蘅。說文人之步趨也。
類篇从彳从亍。
韻會从彳,左步。从亍,右步也。左右步俱舉,而後爲行者也。
爾雅·釋宮堂上謂之行,堂下謂之步。
釋名行,伉也,伉足而前也。
又廣韻適也,往也,去也。
又增韻路也。
禮·月令孟冬,其祀行。
註行,在廟門外之西,爲軷壤,高二寸,廣五寸,輪四尺,設主軷上。
又道也。
晉語下有直言,臣之行也。
又五行。
書·洪範我聞在昔,鯀陻洪水,汨𨻰其五行。
韻會五行,運于天地閒,未嘗停息,故名。
又行人,官名。
廣韻周有大行之官。
論語行人子羽修飾之。
又語也。
爾雅·釋詁行,言也。
註今江東通謂語爲行。
又歌行。
前漢·司馬相如傳爲鼓一再行。
師古曰行謂引,古樂府長歌行,短歌行,此其義也。
又唐書·韓琬傳器不行窳。
音義不牢曰行,苦惡曰窳。
又廣韻下孟切,胻去聲。
玉篇行,迹也。
周禮·地官·師氏敏德以爲行本。
註德行內外,在心爲德,施之爲行。
又姓。
後漢·光武紀隗囂遣將行巡𡨥扶風。
註行,姓。巡,名。漢行祐爲趙相。
又集韻寒岡切,音杭。
類篇列也。
左傳·隱十一年鄭伯使卒出豭,行出犬雞。
註百人爲卒,二十五人爲行。行亦卒之行列。
吳語吳王陳士卒百人以爲徹行百行。
註以百人通爲一行,百行爲萬人,謂之方𨻰。
又中行,複姓。
通志·氏族略中行氏,晉公族隰叔之後也,漢文時有宦者中行說。
又太行,山名。
書·禹貢太行、恆山,至于碣石。
註太行在河內山陽縣西。
又廣韻戸浪切,音笐。次第也。
又輩行也。
杜甫詩豈如吾甥不流宕,丞相中郞丈人行。
又韻會行行,剛健貌。
論語子路行行如也。
又類篇下朗切,音沆。義同。
又韻補叶先韻。
焦氏·易林缺破不完,殘祭側偏。公孫幽遏,跛踦後行。
又集韻乎監切,音嗛。與銜同。考證:〔左傳·隱十一年鄭伯使卒出豭,行出雞犬。〕 謹照原文雞犬改犬雞。〔杜甫詩豈知吾甥不流宕。〕 謹照原文豈知改豈如。
“行”形意通解
略說: 甲金文象四通八達的道路,如今言「十字路口」。本義是道路,路是人走出來的,引伸為行走。詳解: 甲金文象四通八達的道路,如今言「十字路口」。本義是道路,路是人走出來的,引伸為行走。近人從羅振玉開始,都認為行實乃象「四達之衢」;後來高本漢 (Karlgren)則釋之為 "a drawing of meeting streets"。「行」作為古文字偏旁,往往省作「彳」,從「彳」之字,皆與行走或道衢有一定關係。
《說文》:「行,人之步趨也。从彳从亍。凡行之屬皆从行。」人的步趨、步伐,是「行」的引申義。從道路的本義出發,引申出行走和行列兩個意義,從行走這個意義又引申出流行、通行、施行、經歷、巡視、行為等意義;從行列這個意義又引申出排行、行業等意義,行業又引申出商行、銀行(裘錫圭)。
甲骨文表示道路,《屯南》2718:「遘才(在)行」,意謂在路上相遇。又表示行走,《乙》947:「王不行自雀」,意謂王不從雀地行走。
金文表示道路,曾伯簠:「金導(道)錫行」,意謂以金錫入貢或交易之路(郭沫若)。史牆盤:「宏魯卲(昭)王,廣笞楚刑(荊),隹(唯)貫南行。」意謂周昭王大舉攻伐楚國,想貫通從南方掠奪金屬的道路(裘錫圭)。又表示行走、遠行,曾伯簠:「以征以行」。陳公子弔邍父甗:「用征用行」。樊夫人龍嬴鬲:「自乍(作)行鬲」,「鬲」是食器,意謂鑄造出行時使用的鬲。又表示行為、品行,中山王鼎:「侖(論)其惪(德),眚(省)其行。」[妾子]𧊒壺:「惪(德)行盛𡉚(旺)」。又表示施行、履行,中山王鼎:「事少女(如)長,事愚女(如)智,此易言而難行焉。」新郪虎符:「必會王符,乃敢行之。」
戰國竹簡表示道路,《上博竹書一.緇衣》簡21:「《詩》員(云):人之好我,示我周行」,意謂(嘉賓們)對我很好,指示我公德大道,(而不是給我私惠) (參季旭昇)。又表示實行、施行,《郭店簡.五行》簡22:「不行不義」。《上博竹書一.緇衣》簡16:「可言不可行,君子弗言;可行不可言,君子弗行。」《上博竹書七.武王踐阼》簡6:「毋行可𢘓(悔)」。又表示可行,《郭店簡.窮達以時》簡1-2:「又(有)丌(其)人,亡(無)丌(其)殜(世),唯(雖)臤(賢)弗行矣。」又表示品行,《上博竹書八.子道餓》簡2:「攸(修)亓(其)惪(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