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衔”文言文意思
“衔”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衔”字

繁体:简化方式:偏旁类推

拼音:xián

“衔”字的古汉语解释

xián

1.名词 马嚼子。《战国策·秦策》:“伏轼樽,横历天下。”

2.动词 含;嘴含。《张衡传》:“外有八龙,首铜丸。”

3.动词 包含;含有。《岳阳楼记》:“远山,吞长江。”

4.动词 心怀;隐藏在心里。《祭十二郎文》:“闻汝丧之七日,乃能哀致诚。”

5.动词 怀恨;对人心怀不满。《刘东堂言》:“有指摘其诗文一字者,之次骨,或至相殴。”

6.动词 奉;接受。《礼记·檀弓》:“君命而使。”

7.名词 头衔;官阶。白居易《重和元少尹》:“南宫起请无消息,朝散何时得入。”

【衔杯】喝酒。

【衔恤】含忧,也指父母死后守丧。

“衔”国语辞典解释

xián

名词
1.裝在馬口用來控制馬匹的鐵製用具。《楚辭.屈原.九章.惜往日》「乘騏驥而馳騁兮,無轡銜而自載。」 《戰國策.秦策一》「伏軾撙銜,橫歷天下。」

2.官階、職稱。例: 「官銜」「頭銜」「職銜」

动词
1.用嘴含物或叼物。《周禮.夏官.大司馬》「遂鼓行,徒銜枚而進。」 晉.陶淵明〈讀山海經〉詩一三首之一〇:「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

2.奉、接受。《管子.形勢》「銜命者,君之尊也。」 《禮記.檀弓上》「銜君命而使,雖遇之不鬥。」

3.懷藏在心。例: 「含悲銜恨」《後漢書.卷四〇.班彪傳下》「兢大怒,畏憲不敢發,心銜之。」 唐.韓愈〈祭十二郎文〉:「季父愈聞汝喪之七日,乃能銜哀致誠。」

4.感激、感謝。《管子.形勢》「法立而民樂之,令出而民銜之。」 晉.陶淵明〈乞食詩〉:「銜戢知何謝,冥報以相貽。」

5.連接、相連。例: 「銜接」《水滸傳》第八六回:「且把糧車首尾相銜,權做寨柵。」

xián

动词
1.用嘴巴含著。通「銜」例: 「馬啣草」「燕子啣泥」《兒女英雄傳》第七回:「我張金鳳生必啣環,死當結草。」

2.懷藏在心中。通「銜」例: 「啣恨」《西遊記》第六二回:「國王疑僧盜寶,啣冤取罪,上下難明。」

“衔”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戸監切集韻韻會乎監切,𠀤音咸。
說文馬勒口中。从金从行。銜,行馬者也。
徐曰馬銜所以制之行也。會意。
戰國策伏軾撙銜,橫歷天下。
前漢·張敞傳利其銜策。
 又正字通凡口含物曰銜。
詩·豳風·勿士行枚箋初無行𨻰銜枚之事。
東京夢華錄車駕登宣德樓,下赦,旋立雞竿,竿尖大木盤上有金雞,口銜紅幡子,書皇帝萬歲字。
盧照隣詩龍銜寶蓋迎朝日。
 又正字通奉君命而行曰銜命。
 又官吏階位曰銜。
語林近代選曹補授,先具舊官於前,次書擬官於後,新舊相銜也。
白居易·贈張籍詩獨有詠詩張大祝,十年不攺舊官銜。
陸遊詩頭銜字字敵冰淸。
 又感也。
管子·法法篇法立而民樂之,令出而民銜之。
林景熙詩心銜造化仁。
 又憾也。
前漢·外戚傳栗姬怒不應,言不遜,景帝心銜之。
唐書·薛藝傳藝頻爲李景所辱,深銜之。
 又人參,一名人銜。
本草其成有階級,故名。
蘇軾詩舊聞人銜芝,生此羊腸嶺。
 又馬銜,海神也。
木華·海賦海童邀路,馬銜當蹊。
海童,馬銜,皆神名。馬銜,馬首,一角,龍形。

“衔”形意通解

略說: 從「」,從「」,本義為馬嚼子,即青銅或鐵製,放在馬口內,用以勒馬,控制它的行止。

詳解: 從「」,從「」,本義為馬嚼子,即青銅或鐵製,放在馬口內,用以勒馬,控制它的行止。《說文》:「馬勒口中。从金从行。銜,行馬者也。《莊子‧馬蹄》:「而馬知介倪,闉扼鷙曼,詭銜竊轡。」成玄英疏:「詭銜,乃吐出其勒。

  「」可表示含在嘴裡、用嘴咬着。《墨子‧非攻下》:「赤烏銜珪,降周之岐社。

  「」也表示飲、喝。南朝梁吳均〈酬郭臨丞〉:「願君但銜酒,深知有素誠。

  「」還表示懷着。南朝梁江淹〈丹砂可學賦〉:「吞悲欣於得失,銜哀樂於春秋。

  「」亦引申為玩味。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辨騷》:「吟諷者銜其山川,童蒙者拾其香草。

  「」也可表示包含、籠罩。唐韓愈〈南山〉:「參參削劍戟,煥煥銜瑩琇。

  「」還可表示銜接、相連。《楚辭‧天問》:「鴟龜曳銜,鯀何聽焉?

  「」還表示遵奉、領受。《禮記‧檀弓上》:「仕弗與共國,銜君命而使,雖遇之不鬥。

  「」還指官階、官銜。唐李肇《唐國史補》卷上:「(李稹)官至司封郎中懷州刺史,與人書札,唯稱隴西李稹而不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