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擐”文言文意思
“擐”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擐”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huàn

“擐”字的古汉语解释

huàn

动词 贯;穿。《左传·成公二年》:“甲执兵,固即死也。”

xuān

动词 通“揎”,捋起。徐夤《酒胡子》:“当歌谁袖,应节渐轻躯。”

“擐”国语辞典解释

huàn

动词
穿著。《左傳.成公二年》「擐甲執兵,固即死也。」 唐.韓愈〈崔十六少府攝伊陽以詩及書見投因酬三十韻〉:「上言酒味酸,冬衣竟未擐。」

“擐”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胡慣切,音患。
說文貫也。
左傳·成十三年甲冑。
吳語夜中乃令服兵甲。
 又集韻古患切,音慣。義同。
 又唐韻古還切集韻韻會正韻姑還切,𠀤音關。義同。
 又集韻古泫切,音畎。繫也。
 又荀緣切,音宣。與揎同。
禮·王制·臝股肱註衣出其臂脛。
陸氏音義讀宜音宣,依字作㩊。字林云:㩊臂也。先全反。◎按㩊,別本譌作㩱。互見㩊字註。本作𢸃。省从睘。

“擐”形意通解

擐,《說文》小篆作「𢸃」,為異體字。裘錫圭認為「」是「」的後起字,表示穿衣。《說文》:「貫也,从手,瞏聲。《春秋傳》曰:『擐甲執兵。』」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