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亢”文言文意思
“亢”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亢(简繁同形)
拼音:kàng
“亢”字的古汉语解释
kàng
1.形容词 高。《庄子·人间世》:“故解之以牛之白颡者与豚之亢鼻者。”
2.动词 举。《楚辞·卜居》:“宁与骐骥亢轭乎?”
3.动词 绝;断绝。扬雄《解嘲》:“搤其咽而亢其气。”
4.副词 极;极度。《窦娥冤》:“着这楚州亢旱三年。”
gāng
1.名词 咽喉;喉咙。《汉书·娄敬传》:“夫与斗,不搤其亢,拊其背,不能全胜。”
2.名词 要害;关键之处。《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批亢捣虚。”
【亢礼】彼此以平等礼节相对待。
【亢阳】阳气极盛,指久旱不雨。
【亢宗】庇护宗族。
“亢”国语辞典解释
kàng
形容词1.高。例: 「高亢」 。《莊子.人間世》:「故解之以牛之白顙者,與豚之亢鼻者。」 唐.成玄英.疏:「亢,高也。」
2.高傲。例: 「不卑不亢」 。
3.強硬。《管子.輕重戊》:「天子幼弱,諸侯亢強。」
副词
過甚、極。《易經.乾卦.上九》:「亢龍有悔。」 唐.孔穎達.正義:「上九,亢陽之至,大而極盛,故曰亢龍。」
名词
1.星宿名。二十八星宿之一,為東方蒼龍七宿的第二宿。
2.星官名。亢宿之首,由四顆星組成,在西方屬室女座。《晉書.卷一一.天文志上》:「亢四星,天子之內朝也,總攝天下奏事,聽訟理獄錄功者也。一曰疏廟,主疾疫。星明大,輔納忠,天下寧。」
3.姓。如唐代有亢潮。
gāng
名词脖子、咽喉。《說文解字.亢部》:「亢,人頸也。」 《漢書.卷三二.張耳陳餘傳》:「乃仰絕亢而死。」 唐.顏師古.注:「亢者,總謂頸耳。」
“亢”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古郞切集韻韻會正韻居郞切,𠀤音岡。說文人頸也。
史記·婁敬傳搤其亢。
又爾雅·釋鳥亢,鳥嚨。
註亢卽咽,俗作吭。
又玉篇苦浪切。星名。
爾雅·釋天壽星,角亢也。
註列宿數起角亢,故曰壽。
史記·天官書亢爲疏廟。
春秋·元命包亢四星爲廟庭,聽政之所,其占明大,則輔臣忠,天下寧。
又過也,愆也。
易·乾卦亢龍有悔。
正義上九,亢陽之至,大而極盛,故曰亢龍。
又旱曰亢陽。
又極也。
左傳·宣三年可以亢寵。
又强也,蔽也。
左傳·昭元年鄭太叔曰:吉不能亢身,焉能亢宗。
又無所𤰞屈曰亢。
唐書·崔信明傳信明蹇亢,以門望自負。
又督亢,龍亢,俱地名。
又姓。明亢思謙,臨汾人,由翰林官至布政。
又敵也。
揚雄·趙充國贊營平守節,屢奏封章。料敵制勝,威謀靡亢。
又同庚。亢倉子。
莊子作庚桑子。
“亢”形意通解
略說: 甲金文從「大」從一斜畫(以◎表示),本義不明。一說認為象人立於高處之形,本義是高(郭沫若)。詳解: 「亢」的字形本義未有定論。一說從「大」,胯下着一斜筆,何琳儀認為斜筆表示遮攔,本義是遮攔。《廣雅.釋詁》:「亢,遮也。」一說字象人形,突出其頭頸。本義是人頸(許慎)。《說文》:「亢,人頸也。从大省,象頸脈形。凡亢之屬皆从亢。頏,亢或从頁。」段玉裁注:「亢之引申爲高也、舉也、當也。」參見「頏」。另一說認為象人立於高處之形,似當以高為其本義(郭沫若)。
由高義引申,「亢」有驕傲、無禮義,成語「不亢不卑」表示不高傲,也不自卑;形容對人的態度或言語得體。又引申為興起、舉起,《穀梁傳.僖公十六年》:「五石六鷁之辭不設,則王道不亢矣。」范寧注:「不遺微細,故王道可舉。」
甲骨文用作人名。金文用作族氏名、人名外,還假借為「黃」,指人用以繫玉飾之帶,傳世典籍多寫作「衡」。𧽊簋:「赤巿(韍)幽亢(衡)」,「巿(韍)」即「敝膝」,是古代大夫以上祭祀或朝覲時遮蔽在衣裳前的服飾。全句指紅色的敝膝和黑色的絲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