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文言文意思
“扛”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扛(简繁同形)
拼音:káng/gāng
“扛”字的古汉语解释
káng
1.动词 双手举。《史记·项羽本纪》:“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
【又】抬。《后汉书·费长房传》:“又令十人扛之,犹不举。”
“扛”国语辞典解释
gāng
动词用兩手舉起重物。《文選.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詩序》:「褰帷斷裳,危冠空履之吏;彯搖武猛,扛鼎揭旗之士。」 唐.韓愈〈病中贈張十八〉詩: 「龍文百斛鼎,筆力可獨扛。」
káng
动词1.以肩荷物。例: 「扛行李」 、「扛鋤頭」 。
2.頂撞。《金瓶梅》第五二回:「你討得頭錢,分與那個一分兒使也怎的?交我扛了兩句走出來,不想哥這裡呼喚。」
“扛”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集韻韻會𠀤古雙切,音杠。說文橫關對舉也。
史記·項羽紀籍長八尺餘,力能扛鼎。
韓愈·贈張籍詩龍文百斛鼎,筆力可獨扛。
又集韻正韻𠀤居郞切,音岡。亦舉也。與掆同。或作抗。
又集韻虎項切。與𢴦同。荷擔也。詳𢴦字註。
韻會通作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