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文言文意思
“亡”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亡”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wáng/

“亡”字的古汉语解释

wáng

1.动词 逃跑。《陈涉世家》:“今亦死,举大计亦死。”《廉颇蔺相如列传》:“臣尝有罪,窃计欲走燕。”

2.动词 丢失;失掉。《智子疑邻》:“暮而果大其财。”《六国论》:“诸侯之所,与战败而者,其实亦百倍。”

3.动词 灭亡。《子鱼论战》:“寡人虽国之余,不鼓不成列。”《过秦论》:“遂并起而秦族矣。”

4.动词 死亡。《赤壁之战》:“今刘表新,二子不协。”

5.动词 通“忘”。忘记。《韩非子·说林》:“人不能自止于足,而其富之涯矣。”

1.通“无”。一指“没有”,一指“不”。《愚公移山》:“河曲智叟以应。”《报刘一丈书》:“他日来,幸阻我也。”

【亡命】逃亡(在外)。又指逃亡在外的人。不要命的人,同“亡命之徒”。

“亡”国语辞典解释

wáng

动词
1.逃跑。例: 「流亡」「逃亡」《左傳.宣公二年》「問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2.失去。例: 「亡羊補牢」《新唐書.卷九六.房玄齡傳》「一日去良弼,如亡左右手。」

3.死去。例: 「死亡」「傷亡」

4.消滅。例: 「滅亡」「敗亡」《禮記.中庸》「國家將亡,必有妖孽。」

5.外出不在。《論語.陽貨》「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 《聊齋志異.卷一〇.真生》「明日,往投刺,適值其亡,凡三謁,皆不遇。」

6.忘記。通「忘」 。漢.王充《論衡.語增》「為長夜之飲,亡其甲子。」 唐.戴叔倫〈南野〉詩: 「身勩竟亡疲,團團欣在目。」

形容词
死去的。例: 「亡父」「亡兄」「未亡人」《後漢書.卷三五.鄭玄傳》「末所憤憤者,亡親墳壟未成。」

动词
沒有。同「無」《論語.八佾》「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唐.韓愈〈進學解〉:「若夫商財賄之有亡,計班資之崇庳。」

“亡”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集韻韻會𠀤武方切,音忘。失也。
孟子樂酒無厭謂之
謂廢時失事也。
家語楚人弓,楚人得之。
 又滅也。
莊子·田子方楚王與凡君坐。少焉,楚左右曰:凡者三。凡君曰:凡之也,不足以喪,吾存。
 又周禮·春官·大宗伯以喪禮哀死
 又逃也。
大學舅犯曰:人無以爲寶。
 又前漢·韓信傳蕭何聞信,自追之。
 又與忘同。
詩·邶風心之憂矣,曷維其
 又正韻同無。
詩·邶風何有何,黽勉求之。
毛傳謂貧也。
說文从入从𠃊。
徐曰𠃊音隱,隸作
藝苑雌黃古惟用兦字,秦時始以蕃橆之橆爲有兦之兦,今又變林爲四點。

“亡”形意通解

略說: 甲金文「」從「」,小短畫指示刀鋒所在,是鋒芒的「」的本字(林潔明)。借為逃亡、死亡等。

詳解: 甲金文「」字從「」,以一短畫指示鋒芒之所在,是鋒芒的「」(「」)的本字(林潔明)。逃亡、死亡、有無等是假借之義。

  甲骨文假借為有無之「」,「往來亡(無)災」。金文表示滅亡,中山王方壺:「邦亡身死」。又假借為「」,中山王方壺:「曾亡(無)一夫之救」。又通作忘記之「」,弔家父簠:「哲德不亡(忘)」,又用作人名。

  《說文》:「亡,逃也。从入从乚。凡亡之屬皆从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