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文言文意思
“抗”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抗(简繁同形)
拼音:kàng
“抗”字的古汉语解释
kàng
1.动词 抗拒;抵御。《赤壁之战》:“然刘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2.动词 匹敌;相当。《游黄山记》:“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抗耳。”
3.形容词 刚正;刚直。《<指南录>后序》:“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
4.形容词 高;高亢。《马伶传》:“迨半奏,引商刻羽。抗坠疾徐,并称善也。”
5.形容词 强;超过。《过秦论:“谪戍之众,非。于九国之师也”
【抗礼】行对等的礼。
【抗论】1.直言不阿屈。⒉争论而不相上下。
【抗言】⒈高声说话。⒉对面交谈。
【抗颜】脸色庄严不屈。
“抗”国语辞典解释
kàng
动词1.抵禦、抵擋。例: 「反抗」 、「抗敵」 、「抗暴」 、「八年抗戰」 。《列子.黃帝》:「而以道與世抗,必信矣夫。」 唐.韓愈〈張中丞傳後敘〉:「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愛之肉,以與賊抗而不降乎?」
2.違逆、不順從。《荀子.臣道》:「有能抗君之命,竊君之重。」 宋.梅堯臣〈汝墳貧女〉詩: 「郡吏來何暴,縣官不敢抗。」
3.對等、匹敵。例: 「抗衡」 、「分庭抗禮」 。《後漢書.卷四〇.班彪傳下》:「榮鏡宇宙,尊無與抗。」 唐.章懷太子.注:「抗,猶敵也。」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江水注》:「有大巫山,非惟三峽所無,乃當抗峰岷峨,偕嶺衡疑。」
4.舉。《文選.揚雄.羽獵賦》:「移珍來享,抗手稱臣。」 《文選.曹植.洛神賦》:「抗羅袂以掩涕兮,淚流襟之浪浪。」
形容词
1.剛直、正直。南朝梁.蕭統〈文選序〉:「若賢人之美辭,忠臣之抗直。」
2.高尚。例: 「抗志」 。《楚辭.宋玉.九辯》:「堯舜之抗行兮,瞭冥冥而薄天。」
名词
姓。如漢代有抗徐。
“抗”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苦浪切集韻韻會正韻口浪切,𠀤音伉。說文扞也。
儀禮·旣夕抗木橫三縮二。
註抗,禦也,所以禦止土者。
又廣韻舉也。
禮·文王世子周公抗世子法於伯禽。
註舉以世子之法,使與成王居而學之。
又樂記歌者上如抗,下如墜。
疏歌聲上響,感動人意,如似抗舉也。
又以手舉物也。
淮南子·說山訓百人抗浮,不若一人挈而趨。
又振也,蔽也。
又增韻抵也,敵也。
前漢·貨殖傳子貢聘享諸侯,所至國君,無不分庭與之抗禮。
又揚子·方言縣也。山之東西曰抗,燕趙之郊縣物於臺之上謂之佻。
又集韻居郞切,音岡。與掆同。亦舉也。
詩·小雅大侯旣抗。
箋舉鵠而棲之於侯也。
毛傳苦浪反。
朱傳居郞反。
又唐韻胡郞切集韻寒剛切,𠀤音杭。義同。
蔡邕·釋誨九河盈溢,非一𠙽所防。帶甲百萬,非一勇所抗。
說文抗或从木。
徐鉉曰今俗作胡郞切。別見木部。亢字作亠下凡。
“抗”形意通解
略說: 從「手」,「亢」聲,表示抵御、抗拒。詳解: 從「手」,「亢」聲,表示抵御、抗拒。「抗」又作「杭」,《說文》:「抗,扞也。從手亢聲。杭,抗或從木。」潘亦雋:「抗、杭古為一字。」《荀子‧臣道》:「有能抗君之命,竊君之重,反君之事,以安國之危,除君之辱,功伐足以成國之大利,謂之拂。」楊倞注:「抗,拒也。」
「抗」可表示匹敵、抗衡。《墨子‧非攻中》:「計其土地之博,人徒之眾,欲以抗諸侯。」
「抗」也表示舉、支撐。《儀禮‧既夕禮》:「甸人抗重出自道,道左倚之。」鄭玄注:「抗,舉也。」
「抗」還表示樹立、聳立。《詩‧小雅‧賓之初筵》:「大侯既抗,弓矢斯張。」高亨注:「抗,豎立。」
「抗」亦表示救、援。《國語‧晉語四》:「未報楚惠而抗宋,我曲楚直。」韋昭注:「抗,救也。」
「抗」也可指呈上。《禮記‧文王世子》:「抗世子法于伯禽,欲令成王之知父子、君臣、長幼之道也。」
「抗」還可指收藏。《周禮‧夏官‧服不氏》:「賓客之事則抗皮。」鄭玄注引鄭司農曰:「謂賓客來朝聘,布皮帛者,服不氏主舉藏之。」
正直、高尚也可以「抗」表示。《墨子‧親士》:「是故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賁之殺,其勇也。」孫詒讓間詁引蘇時學曰:「抗,猶抗直。」
「抗」亦指高亢。《禮記‧樂記》:「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隊,曲如折,止如槁木。」孔穎達疏:「上如抗者,言歌聲上響感動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