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诔”文言文意思
“诔”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誄简化方式:偏旁类推
拼音:lěi
“诔”字的古汉语解释
lěi
动词 叙述死者生前事迹,表示哀悼(多用于上对下)。《墨子·鲁问》:“鲁君之嬖人死,鲁君为之诔。”
【引】一种哀祭文体。《后汉书·桓谭传》:“所著赋、诔。书、奏,凡二十六篇。”
“诔”国语辞典解释
lěi
动词1.累述死者生前的功德以示哀悼並封以稱號。《禮記.檀弓上》:「魯哀公誄孔丘曰:『天不遣耆老,莫相予位焉。嗚呼哀哉,尼父!』」
2.禱述功德以求福。《論語.述而》:「誄曰:『禱爾于上下神祇。』」
名词
文體名。一種哀祭文,是敘述死者生前德行、功業的韻文。例: 「哀誄」 、「銘誄」 。
“诔”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力軌切集韻韻會魯水切,𠀤音壘。說文諡也。
釋名累也。累列其事而稱之也。
廣韻壘也。壘述前人之功德也。
周禮·春官·大祝作六辭以通上下、親疎、遠近,六曰誄。
註謂積累生時德行以錫之命,主爲其辭也。
左傳·哀十六年孔丘卒,公誄之。子贛曰:生不能用,死而誄之,非禮也。
禮·檀弓魯莊公及宋人戰于乗丘,馬驚,敗績,縣賁父卜國死之。公曰:非其罪也。遂誄之。士之有誄,自此始也。
又曾子問賤不誄貴,幼不誄長,禮也。惟天子稱天以誄之,諸侯相誄,非禮也。
註累舉其平生實行爲誄,而定其諡,以稱之也。
又禱祀用誄。
論語誄曰:禱爾于上下神祇。
疏累功德以求福。
註誄者,哀死而述其行之辭也。
說文引作讄。
說文本作䛶。
舉要載嚴發𥓓作䚽,非。䚽字原从彡从乚出頭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