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漉”文言文意思
“漉”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漉(简繁同形)
拼音:lù
“漉”字的古汉语解释
lù
1.动词 使干涸。《礼记·月令》:“仲春之月,无漉陂池。”
2.动词 渗。《战国策·楚策四》:“夫骥之齿至矣,服盐车而上太行,……漉汁洒地,白汗交流。”
“漉”国语辞典解释
lù
动词1.水慢慢的下滲。《戰國策.楚策四》:「漉汁灑地,白汗交流。」 《史記.卷一一七.司馬相如傳》:「滋液滲漉,何生不育。」
2.竭盡、乾涸。《禮記.月令》:「是月也,毋竭川澤,毋漉陂池,毋焚山林。」
3.過濾、濾清。三國魏.曹植〈七步詩〉:「煮豆持作羹,漉豉以為汁。」 晉.陶淵明〈歸園田居詩〉五首之五:「漉我新熟酒,隻雞招近局。」
“漉”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盧谷切,音祿。說文浚也。一曰滲也。
戰國策漉汁灑地。
又釋文竭也。
禮·月令仲春毋漉陂池。
又水名。
水經漉水,出醴陵縣東漉山。
註水出安成鄕翁陵山。
集韻與淥盝𣿍通。
“漉”形意通解
略說: 從「水」,「鹿」聲。「漉」表示竭盡、使乾涸。詳解: 從「水」,「鹿」聲。「漉」表示竭盡、使乾涸。《玉篇.水部》:「漉,竭也,涸也。」如《禮記.月令》:「是月也,毋竭川澤,毋漉陂池,毋焚山林。」陸德明釋文:「漉,竭也。」《論衡.指瑞》:「焚林而畋,漉池而漁,龜龍為之不遊。」
「漉」也表示液體滲流、滲出。《廣雅.釋言》:「漉,滲也。」如《戰國策.楚策四》:「漉汁灑地,白汗交流。」《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滋液滲漉,何生不育;嘉穀六穗,我穡曷蓄。」
「漉」表示過濾。如三國魏曹植〈七步詩〉:「煮豆持作羮,漉豉以為汁。」《宋書.隱逸列傳.陶潛》:「郡將候潛,值其酒熟,取頭上葛巾漉酒,畢,還復著之。」
「漉」表示撈取。如《洛陽伽藍記.城東.景寧寺》:「若其寒門之鬼,□頭猶脩,網魚漉鱉,在河之洲。」唐代杜牧〈秋岸〉:「船上聽呼稚,堤南趁漉魚。」
「漉」也是水名。《水經注.漉水》:「漉水出醴陵縣東漉山,西過其縣南,屈從縣西西北流,至漉浦,注入于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