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国语辞典解释
qìn
动词1.滲入、滲進。例: 「沁骨」 、「沁入心脾」 。唐.孫欣〈奉試冷井詩〉:「仙闈井初鑿,靈液沁成泉。」
2.汲水。唐.韓愈、孟郊〈同宿聯句〉:「義泉雖至近,盜索不敢沁。」
名词
河川名。源出於大陸地區山西省沁源縣北,東南流至河南省武涉縣折南注入黃河。
“沁”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七鴆切,音鈊。水名。說文水出上黨羊頭山。
水經沁水出上黨沮縣謁戾山,南過穀遠縣,東至滎陽縣北,東入于河。
注卽洎水。
郡縣釋名沁河源出沁源縣,有二,一自縣西北綿山東谷南流,一自縣東北馬圈溝南流,俱至交口村合流入黃河。
又州名。
廣韻本漢穀遠縣,後魏置沁源縣,武德初置州,因沁水以名。
廣輿記沁源縣屬沁州,沁水縣屬澤州。
又集韻所錦切,音㾕。
又斯荏切,音襂。
又所禁切,音滲。義𠀤同。
又以物探水也。
韓愈詩義泉雖至近,盜索不敢沁。
註北人以物探水爲沁。
又思林切,音心。水名。
“沁”形意通解
略說: 從「水」,「心」聲,水名,指沁水,源出山西,經河南流入黃河。詳解: 「沁」字未見於金文,甲骨與篆文皆從「水」,「心」聲,水名,指沁水,也叫沁河,源出山西省沁源縣東北的羊頭山,南流至河南省武涉縣入黃河。《說文》:「沁水,出上黨羊頭山,東南入河。从水,心聲。」
卜辭疑作水名,如《合集》22370,又疑作動詞,如《合集》20738。
簡帛文字訓為「終」,表示完成,如《清華一.祭公》簡15:「既沁」,今本作「既畢」。
「沁」通作「浸」,《說文通訓定聲》「沁,假借為浸」;又通作「吣(唚)」,意謂胡說,是罵人的話,如《全元散曲.醉花陰.賞翫》:「撒一會沁,打一會睃」。
古詩用「沁」表示汲,即提水,如韓愈〈同宿聯句〉:「義泉雖至近,盜索不敢沁。」魏懷忠注引孫汝听曰:「不敢沁,言不敢汲也。」
「沁」有引申義「透出」和「低垂」,見於宋明小說,如《西遊記》第12回:「偷月沁白,與日爭紅。」第81回:「倒沁着頭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