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文言文意思
“司”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司(简繁同形)
拼音:sī
“司”字的古汉语解释
sī
1.动词 主管;掌管。《教战守策》:“役民之司盗者,授以击刺之术。”
2.名词 官署名。《狱中杂记》:“而十四司正副郎好事者,及书吏、狱官、禁卒,皆利系者之多。”
【又】指负责主管的官吏。《谏太宗十思疏》:“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司”国语辞典解释
sī
动词掌管。例: 「職司」 、「司儀」 、「各司其事」 。《文選.陸機.文賦》:「辭程才以效伎,意司契而為匠。」
名词
1.中央機關各部以下的組織單位。例: 「外交部禮賓司」 、「教育部社會教育司」 。
2.姓。如宋代有司超。
“司”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集韻息兹切韻會新兹切正韻相咨切,𠀤音思。說文臣司事於外者。
玉篇主也。
書·大禹謨兹用不犯于有司。
又高宗肜日王司敬民。
又周官欽乃攸司。
禮·曲禮天子之五官,曰司徒、司馬、司空、司士、司𡨥,典司五衆。天子之六府,曰司土、司水、司木、司草、司器、司貨,典司六職。
又州名。
晉書·地理志司州,漢司隸校尉所部。魏氏置司州。
又廣韻姓也。
左傳鄭有司臣。
又正字通司徒,司馬,司空,皆複姓。
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相吏切,音笥。義同。
前漢·敘傳民具爾瞻,困于二司。
註師古曰:司,先字反。
王粲·酒賦酒正膳夫冢宰是司,虔濯器用,敬滌蘊饎。
又與伺通。
前漢·高五王傳魏勃常早掃齊相舍人門外,舍人怪之,以爲物而司之,得勃。
又灌夫傳太后亦已使𠋫司。
又容齋隨筆司有入聲。如白居易詩:四十著緋軍司馬,男兒官職未蹉跎。一爲州司馬,三見歲重陽。武元衡詩,惟有白鬚張司馬,不言名利尚相從是也。○按司字有平、去二聲。白、武二詩所用,當係去聲讀作入聲者,無據,不可從。
“司”形意通解
略說: 甲骨文從◎從口,字形釋義未有定論。疑本義是主管、主宰。詳解: 劉興隆釋字象用手罩口上大聲說話,會為主管之事,本義為主管。從甲骨字來看,「司」的上部是否從「手」存疑,「手」(又)多為三指。徐中舒釋「司」的上部象倒置之柶(古代舀取食物的禮器),柶所以取食。以倒柶覆於口上會意為進食。氏族社會中食物為共同分配,負責食物分配的人亦稱為司。季旭昇則認為◎象權杖之形,故有職司、主宰之義。
此外,甲骨文「司」與「后」字形近相混,唐蘭認為司、后二字本同形,待考,參見「后」。
甲骨文表示「祀」,遍祀先公先王一周為祀;又讀如「祠」,指獻食於先祖或鬼神之祭(參徐中舒)。金文用為「嗣」,表示繼承,弔向父簋:「余小子司朕皇考」。《書.高宗肜日》:「王司敬民,罔非天胤」,《史記.殷本紀》作「王嗣敬民」。又用作職官名,見於戰國金文,如司馬、司寇,西周金文作𤔲馬、𤔲寇。參見「𤔲」。又假為「事」,揚簋:「眔𤔲工司」,同器另銘又作「眔𤔲工事」(參金文形義通解)。
《說文》:「司,臣司事於外者。从反后。凡司之屬皆从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