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文言文意思
“帖”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帖(简繁同形)
拼音:tiè/tiě/tiē
“帖”字的古汉语解释
tiē
1.形容词 安定。魏徵《十渐不克终疏》:“脱因水旱,谷麦不收,恐百姓之心,不能如前日之宁帖。”
2.动词 通“贴”。挨紧;粘附。《梁书·羊侃传》:“能反腰帖地。”《木兰诗》:“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3.动词 通“贴”。典当;典押。《新唐书·李峤传》:“有卖舍、帖田供王役者。”
tiě
名词 文书;告示。杜甫《新安吏》:“府帖昨夜下。”
【引】简条;便条。《南齐书·萧坦之传》:“家赤贫,唯有质钱帖子数百。”
tiè
名词 书法、绘画时摹仿的样本。龚自珍《跋某帖后》:“于塾中日展此帖临之。”
【帖服】顺从。
【帖息】安静平息。
“帖”国语辞典解释
tiē
动词1.順服、馴伏。通「貼」 。例: 「帖服」 、「俯首帖耳」 。宋.薛季宣〈跋蠟虎圖〉詩: 「請君懸之政事堂,坐令帖伏犬與羊。」
2.黏。通「貼」 。例: 「帖花黃」 。元.無名氏《陳州糶米》第一折:「有朝事發丟下頭,拚著帖個大膏藥。」
形容词
穩當、適切。例: 「妥帖」 。
名词
姓。如明代有帖晏。
tiě
名词1.應酬用的書柬。例: 「請帖」 、「謝帖」 。《儒林外史》第一〇回:「你回他我們不在家,留下了帖罷。」
2.量詞。計算藥劑的單位。例: 「一帖藥」 。
tiè
名词1.寫在紙、帛上的書信、詩、文等手書墨蹟。如王羲之的〈喪亂帖〉、〈快雪時晴帖〉。
2.臨摹學習的書畫拓本或影印本。例: 「碑帖」 、「字帖」 、「畫帖」 。宋.蘇軾〈虔州呂倚承事年八十三讀書作詩不已好收古今帖貧甚至食不足〉詩: 「家藏古今帖,墨色照箱筥。」
3.文書、契據。南朝梁.無名氏〈木蘭詩〉二首之一:「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
4.唐、宋、元科舉時代,稱應試題目為「帖」 ,從經文中帖出數字而得。例: 「試帖」 。
“帖”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他叶切集韻韻會託協切正韻他協切,𠀤音貼。說文帛書署也。
廣韻券帖。
又通俗文題賦曰帖。
又唐制,帖試士曰試帖。舉人總括經文,以應帖試,曰帖括。
文獻通考帖經,以其所習經,掩其兩端,中閒開惟一行,裁紙爲帖。凡帖三字,隨時增損,可否不一,或得四,或得五,或得六,爲通。
唐書·選舉志楊綰疏言明經,但記帖括。
又唐國史補宰相判事有堂案,處分百司曰堂帖。
又廣雅帖,服也。
又增韻妥帖,定也。
王逸楚辭序義多乖異,事不妥帖。
陸機·文賦或妥帖而易施。
又廣韻牀前帷也。
釋名牀前帷曰帖。言帖帖而垂也。
“帖”形意通解
略說: 從「巾」,「占」聲。本義是寫在布帛上的題籤。詳解: 從「巾」,「占」聲。本義是寫在布帛上的題籤。《說文》:「帖,帛書署也。从巾,占聲。」段玉裁注:「木為之謂之檢,帛為之則謂之帖。皆謂幖題,今人所謂籤也。」
「帖」表示官府文書、文告。如《樂府詩集.橫吹曲辭五.木蘭詩》:「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唐代杜甫〈新安吏〉:「府帖昨夜下,次選中男行。」
「帖」表示可供觀賞或臨摹的書法作品,亦指碑刻的拓本。如《新唐書.褚遂良傳》:「帝方博購王羲之故帖,天下爭獻,然莫能質真偽。」《宋史.宋湜傳》:「筆法遒媚,書帖之出,人多傳傚。」
「帖」也表示柬帖,泛指各種信札、票券。如唐代張籍〈和左司元郎中秋居〉:「書客多呈帖,琴僧與合弦。」《宋史.食貨志》:「有方帳,有莊帳,有甲帖 ,有戶帖 ;其分煙析產、典賣割移,官給契,縣置簿,皆以今所方之田為正。」
「帖」表示穩妥、穩當。如《文選.陸士衡〈文賦〉》:「或妥帖而易施,或岨峿而不安。」《警世通言.宋小官團圓破氈笠》:「小人們商議,不如教他寫一紙靠身文書,方纔妥帖。到衙門時,他也不敢放肆為非。」
「帖」又表示安定、順服。如唐代杜甫〈八哀〉:「擁兵鎮河汴,千里初妥帖。」《舊唐書.馬周傳》:「往者貞觀之初,率土霜儉,一匹絹纔得一斗米,而天下帖然。」
「帖」表示粘、貼。如《樂府詩集.橫吹曲辭五.木蘭詩》:「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唐代白居易〈和春深〉之十八:「紫排襦上雉,黃帖鬢邊花。」
「帖經」是唐代科舉其中一種方法。考試時隨意選取經典的一頁,把左右的內容遮蓋,只留中間一行,另外裁紙貼住其中幾個字,讓考生回答被貼住的內容。《通典.選舉三》:「凡舉司課試之法,帖經者,以所習經掩其兩端,中閒開唯一行,裁紙為帖,凡帖三字,隨時增損,可否不一,或得四、得五、得六者為通。」如《新唐書.選舉志上》:「凡進士,試時務策五道、 帖一大經,經、策全通為甲第;策通四、帖過四以上為乙第。」
「帖」表示靠著、貼近。如《世說新語.方正》:「使者卒至,忱深懼豫禍,不暇被馬,於是帖騎而避。」唐代李商隱〈日高〉:「輕身滅影何可望,粉蛾帖死屏風上。」
「帖」表示兼領、兼管。如《隋書.郭衍傳》:「高祖於仁壽宮將大漸,太子與楊素矯詔,令衍、宇文述領東宮兵,帖上臺宿衞,門禁並由之。」又增添、添補,如唐代白居易〈追歡偶作〉:「追歡逐樂少閒時,補帖平生得事遲。」
「帖」還可表示箭靶。如《隋書.外戚傳》:「(蕭琮)兼善弓馬,遣人伏地著帖,琮馳馬射之,十發十中,持帖者亦不懼。」又可表示古代婦女用以放針線用品的器物,如唐代孟郊〈古意〉:「啟帖理針線,非獨學裁縫。」
「帖」亦可作量詞,藥一劑稱為一帖。如《醒世恒言.李道人獨步雲門》:「只有李清這老兒古怪,不消自到病人家裏切脈看病,只要說個症候,怎生模樣,便隨手撮上一帖藥。」《儒林外史》第20回:「不想一日,牛布衣病倒了,請醫生來,一連喫了幾十帖藥,總不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