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文言文意思
“危”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危”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wēi

“危”字的古汉语解释

wēi

1.形容词 高。《蜀道难》:“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形容词 危险;危急。《谏太宗十思疏》:“不念居安思,戒奢以俭。”

3.动词 危害;使处于危险的境地。《齐桓晋文之事》:“抑王兴甲兵,士臣,构怨于诸侯。”

4.形容词 危弱。《陈情表》:“人命浅,朝不虑夕。”

5.形容词 端正;正直。《陶侃》:“侃性聪敏恭勤,终日敛而膝坐。”

【辨】危,险。“危”作“危险”讲时,含有危急或不稳定的意思,多作形容词。“险”只表示地势险要或道路险阻等,多作名词。上古表示“危险”的意思时,一般“危”不用“险”。

“危”国语辞典解释

wéi

形容词
1.不安全。例: 「危險」《左傳.昭公十八年》「小國忘守則危,況有災乎?」 唐.韓愈〈後十九日復上書〉:「以蹈於窮餓之水火,其既危且亟矣。」

2.病重。例: 「病危」「垂危」《隋書.卷六三.元壽傳》「又命其子捨危惙之母,為聚斂之行。」 《聊齋志異.卷二.耿十八》「新城耿十八,病危篤,自知不起。」

3.高聳的。《莊子.盜跖》「使子路去其危冠,解其長劍,而受教於子。」 宋.陸游〈送七兄赴揚州帥幕〉詩: 「急雪打窗心共碎,危樓望遠涕俱流。」

4.正直的。例: 「危言」「危行」

5.不正的、偏頗的。《荀子.榮辱》「故薄薄之地,不得履之,非地不安也,危足無所履者,凡在言也。」

6.艱困。《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是以陳涉不用湯武之賢,不藉公侯之尊,奮臂於大澤而天下響應者,其民危也。」

动词
1.恐懼、不安。《戰國策.西周策》「夫本末更盛,虛實有時,竊為君危之。」

2.傷害。《左傳.昭公三十一年》「若艱難其身,以險危大人,而有名章徹,攻難之士將奔走之。」 漢.王充《論衡.答佞》「讒以口害人,佞以事危人。」

名词
1.屋脊。《史記.卷四四.魏世家》「痤因上屋騎危,謂使者曰:『與其以死痤市,不如以生痤市。』」 宋.蘇軾〈凌虛臺記〉:「使工鑿其前為方池,以其土築高出於屋之危而止。」

2.姓。如宋代有危祜。

“危”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魚爲切集韻韻會虞爲切,𠀤僞平聲。
說文在高而懼也。从厃,人在厓上,自卪止之也。
徐曰孝經,高而不,制節謹度。故从卪。
玉篇不安貌。
廣韻疾也。隤也,不正也。
 又禮·儒行有比黨而之者。
,欲毁害之也。
 又屋棟上也。
禮·喪大記升自東榮,中屋履
踐履屋棟高處。
 又韻會宿名。三星。
左傳·襄二十八年註𤣥武之宿,虛之星。
 又書·禹貢旣宅。
韻會三峗,山名。通作。考證:〔升自東榮,中屋。〕 謹照禮記原文,上增履字。

“危”形意通解

略說: 戰國文字從「」從「」,象人站立在山頂上,會岌岌可危之意(李家浩、周波),本義是在高而危,後泛指危險。

詳解: 戰國文字從「」從「」,象人站立在山頂上,會岌岌可危之意(李家浩、周波),本義是在高而危,後泛指危險。

  《說文》:「危,在高而懼也。從厃,自卪止之。凡危之屬皆从危。」段玉裁注:「引伸爲凡可懼之偁。

  《郭店簡.六德》簡17「」字所從「」形,豎畫上加一橫為飾,訛變為「」。戰國文字或隸定為「」。「」是「」的異體,「」從「」從「」,「」象山崖之形,「」象人站立在山崖邊緣,後在「」的基礎上加「」為意符,成為今天的「」字。

  古璽讀為「」,職官名,《古璽彙編》121:「武尚都危(尉)」。戰國竹簡讀為「」,表示保衛,《清華簡二.繫年》簡15:「世乍(作)周危(衛)」,意謂世世作為周朝的護衛。